标签:
转载 |
分类: 评论 |
《特区文学》新一期抽样推荐,看大家的精彩。
张无为评荐
http://www.zgsglp.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2/02/044711b9ecfok9bcvg56v5.jpg
张无为:1960年生。诗人,教授。著有诗集《缪斯O点值》,专著《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新论》,主编《大学语文》。现居内蒙赤峰。
第15首
评荐作品:马永波《信》
评 荐 人:张无为
评 荐 语:感悟日常诗性 解构“书信文化”
信
马永波
常常我要写信
在我悲哀时写很长很长的信
可当悲哀落到纸上
那些词句竟慢慢把我还原
于是我把信收起来
另写一封
短短的
就说我很好
常常我要想起你
想你的时候我什么也不写
想你的时候我这里就会下雪
下很大很大的雪
连同冻在空中的叶子
等雪停了
我从雪地里回来
就会看到你的信
温暖地停在那里
张无为:感悟日常诗性 解构“书信文化”
日常书信作为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它是亲友之间在不同时空有效传递生活信息的基本媒介;在文人之间,书信的精神内容更丰富,如倾诉、讨论、辩驳等。但这首诗呈现的却是对“书信文化”(一部分)的反思与解构。
诗的开始即表明,人在悲哀时总想急于写信、向人倾诉并由此获得安慰,可在对方尚未读到,倾诉者已然完成了发泄与净化,即实现了复函的效果。那么,写信的初衷消弭,传书还有什么意义?由此引出的新问题是,在深层次上,书信自身会将自身的意义涨破,这是否也是普遍的荒谬感?
所以,接下来“想你的时候我什么也不写”就顺理成章,因为这显然并非想申明不写信的理由,而是担心写信会抵消思念,使情分缩水。由此触及到人心的乖戾可笑以及对人类秉性的戏谑,结尾两句将这种事实进一步扩展开来。
而“想你的时候我这里就会下雪”乍看与张枣“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就落下来”的心理机制同构,其实,马永波在张枣的终点又有新跨越。由此直至结束,均是内向性的自觉感悟,个中意味深长,却只可意会。
可见,作者在观照日常生活时,的确是于“闲谈式的漫不经心”中,发现了知识背后生存信息的异质共生,循此再不断颠覆、修正,或嬗变、辐射,形成看似简单、实则耐人寻味的诗性结构。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感觉化生成与组接,足以使诗有明显的非惯常性、非逻辑性,这是当时的同类诗中不多见的。
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一封信,是诗性复函文本,有交流,有说明。这是在文人层面,就有关情感课题传达见地与感悟,品味自然是上乘。
第16首
评荐作品:琪轩《炊烟的呢喃》
评 荐 人:张无为
评 荐 语:平民化爱情也神圣
炊烟的呢喃
琪轩
穿过发丝,穿透肌肤,直达
一个温暖的属地
火,潜伏在骨骼里,你感觉到烟的重量吗
纤纤十指,轻触你的呼吸
在风起的时候向你靠拢,降落在你的鬓边
看晚霞泛起涟漪,你最好起锚
在这一刻,我是一根锁链,等你就范
我就住在风里,轻吻你的脸
寒冷的冬日,你还会觉得冷吗
我不再流离失所,却停止不了漂泊
钟声在风中洒下一滴泪
我们拥有同一种属性
——草食
等一颗种子在我的胃里
萌芽春天
张无为:平民化爱情也神圣
炊烟是田园诗的常见元素,爱情是各类文艺的审美圣地。对乡村图景里的爱情,闭着眼就能圈点的大有人在,那么,同样的诗写如何再出彩?
这首诗虽谈不上怎样深刻,但她展现出平民化爱情的新素质,其个性风格所构成的独特氛围,足以令你渐入佳境。
移情于炊烟诉说爱意,作为客观对应物并不容易。作者似乎意识到了这点,所以才将另一半虚化,并将炊烟与“我”亦此亦彼。当然,更重要的是移情之后,作者进而展现出“我”从接近到初恋,再到热恋,终至于步入婚姻、预设未来的过程,并融入了现代性生命感悟。该诗不仅主体意象有个性化创新,更在散点透视中辐射出独特氛围。
首节出其不意,却有内在衔接,最后一问更叫绝,简直是于无理中生发至理。这是诗中所寻求的爱的真谛与分量。次节以双重的轻柔暗示了性别特点,进而生成多重奇崛效应,令人浮想,韵味十足。节三再从新段位出发,既诠释出爱的温存与付出,也升华到生命的更高品位,即现代人的应有境界。尾节是诗的结点,虽然略显生硬,但尚有迹可循。钟声既神圣也通情,一滴泪或许有伤感或许更欢喜,但无论如何,已经告别了少女时代,也告别了以往的浪漫。与“草食”关联,“在我的胃里/萌芽春天”大有深意。是本色、更是非凡,是现实、更是未来,是责任、更是希望,是期待、更是信念,故生神圣感。
总之,该诗意象新颖而贯通,准确而具弹性,跳踏转换自然灵动;情绪脉络轻重缓急,层次有致,全篇经营的蕴涵与建构的空白耐人寻味,余音不绝。
周瑟瑟评荐
http://www.zgsglp.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6/29/235651w5jwt7xd4xn1dckt.jpg
周瑟瑟:1968年生。诗人,小说家,导演。著有诗集《松树下》、《17年诗选》,长篇小说《暧昧大街》等14部。现居北京。
第17首
评荐作品:李荣《省博物馆》
评 荐 人:周瑟瑟
评 荐 语:诗是坚硬的存在,在你靠近它时却消失
省博物馆
李荣
省博物馆就在我家对面
它是一栋不苟言笑的建筑
像一个坐在主席台上的中年人
我每天经过它,却熟视无睹
最近,当我想向它请教一些历史问题时
却发现它已经成了一片建筑工地
周瑟瑟:诗是坚硬的存在,在你靠近它时却消失
博物馆是什么?在诗面前,它就是诗本身,它坚硬地立在这里,完全是真实的存在,强大到令你“熟视无睹”,当你想向它靠近时,它却消失了,成了一片建筑工地。这就是这首诗的全部。简单,但深刻,好诗越来越简单。
李荣以不动声色的方式处理诗与现实的关系,他以不知情的姿态介入到历史与现实中间,在诗面前他扮演了一个不相干的行人,虽然“就在我家对面”,但与他无关。
短短四行,环环相扣,起笔平实,层层递进。诗穿着一件外衣,他终要去脱下它。
再读诗,博物馆是什么?在生活面前,它就是博物馆,是一栋建筑,李荣不撒谎,他实打实在写博物馆,我也到过诗中所写的省博物馆,并且一下就被其“不苟言笑”的外表震住了。在我的印象里博物馆这样的建筑是庄重的,有古树围绕,有绿瓦,有乌黑的外墙,透出神秘与久远。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它的神秘与久远是坚硬的事实。
如此看来,象征、写实与拆解都在。固有的意义在最后两行瓦解,博物馆“像一个坐在主席台上的中年人”,“当我想向它请教一些历史问题时/却发现它已经成了一片建筑工地”,写实退下,象征上来,拆解终结。
李荣写诗,看似随意道来,实则步步惊心,最后要找的意义不见了,转换成了另一个事实――一片建筑工地,原来的诗拆解了,一首新的诗来到你面前。
第18首
评荐作品:汤胜林《写诗以来》
评 荐 人:周瑟瑟
评 荐 语:诗有病,诗人却下落不明
写诗以来
汤胜林
我老是觉得自己丢了什么东西
或者正要丢失什么东西
写诗以来,这种特征更明显
这是有病的先兆,我知道
我把自己关了禁闭
一件件掏出身上的
好心坏心良心仁心头骨脊椎耻骨侠骨
躯干内脏毛皮衣饰食欲性欲权欲
按顺序倒序,从数量质量,自查自纠
一切安好
我正要张灯结彩鸣炮奏乐
有人突然尖叫——哎呀哦胜林
你的真身,下落不明
周瑟瑟:诗有病,诗人却下落不明
诗是什么?诗是人类寻找自身,发现自身,又丢弃自身的过程。
汤胜林手握一把解剖手,对他自身动手,他充当了诗的标本。
我目睹他由怀疑到确诊,再关自己禁闭,然后“掏出身上的/好心坏心良心仁心头骨脊椎耻骨侠骨/躯干内脏毛皮衣饰食欲性欲权欲”的一个奇异的过程。我的天呀,对自身的解剖够彻底的了,人的一切尽在诗人的刀下,他这一刀下去,向死而生?
我不知道人有多少伪装?在这里已经没有了伪装,诗人把“写诗以来”所发生的病症坦露无遗,“我老是觉得自己丢了什么东西/或者正要丢失什么东西”,这样的病症正是诗的佳境,挖掘人类身上的“好心坏心良心仁心头骨脊椎耻骨侠骨/躯干内脏毛皮衣饰食欲性欲权欲”,这是诗的目的。
到底谁是病人?谁又是医生?
汤胜林以真身充当病体,为诗献出肉身,写诗以来的病情,让人触目惊心,原来写诗是这样的残忍,诗人既是病人又是医生。
汤胜林构造了一个荒诞的场景,手术刀支解骨肉的声响声声传来,全诗为诗人布置了一个不见血腥的现场,而他本人“正要张灯结彩鸣炮奏乐”,却“有人突然尖叫——哎呀哦胜林/你的真身,下落不明”。
诗人就是那个迷失自身、下落不明的人。诗本身的玄妙与诗人的自我解剖,在一首诗里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口语化的叙述,以假乱真,象征与隐喻,把诗引向真相,手起刀落,一刀见血的批判跃然纸上。
木叶评荐
http://www.zgsglp.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4/30/162336k9995clssowcunso.jpg
木 叶,1970年生,本名王永华,诗人,文学硕士。著有诗集《流水中发亮的简单心情》、《在铁锚厂》。现居合肥。
第19首
评荐作品:李亚伟《河西走廊抒情》第十八首
评 荐 人:木叶
评 荐 语:辽阔的抒情
河西走廊抒情(第十八首)
李亚伟
在中国,很早就有一个隐形政府在汉字里办公,
用一套伟大的系统处理着人间的有和无,
用典籍和书法、用诗词歌赋处理我们的风花雪月。
但是,还有一个更加伟大的政府,它高高在上
处理着我们的内心,处理着我们的前世和今生。
所以我一直说不清,我曾在哪一个朝代里从军,在哪一座城池里恋爱,
后来,又在哪一朝政府中挥霍掉了青春?我始终想不起,
我究竟在哪一个民族打烊时,看见过一个熟悉的身影。
在河西走廊,在嘉峪关上,我只能看见
时间留下了巨大的十字路口,在这里
朝代们找不到自己在人间的位置,
国家也都是路边店。
木叶:辽阔的抒情
诗人写作这组诗,面临和试图处理的,是辽阔的家国与历史之思,他所描绘的是“看不见”的“风景”与“情怀”。这,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抽象与具象之间必要的紧张与疏离,从而形成一种张力,展现辽阔的抒情。
因此,读者难以看到深入细节、纤毫毕现的工笔勾勒,更没有浓艳涂抹的色彩与画面。所有的细部都被处理得似乎潦草、粗率。
诗人在追求这种效果。他手下使用的是酣畅淋漓的毛刷,颜料和元素也不得不是粗粝的无名颗粒。他试图构成庞大的语义场,表达抽象的大思考。
矛盾就在这里,诗歌写作就技术而言,必须体现大的功力。
至少在语言的选择而言,这首诗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大词不是不可以用,关键看怎么用,在哪儿用,怎样营造出相应语境。
大词肯定不生动、不精细,但它若是古老废墟的花岗岩般粗糙构成,便是意义。
第20首
评荐作品:青铜在南:致死难者
评 荐 人:木叶
评 荐 语:微澜中的湖面“倒影”:美如神,生如蚁
致死难者
青铜在南
天还未亮
你们比我更早地醒来
从地下,回到枝头
变成蝴蝶,小鸟,鸣蝉等一切
充满生机之物
与你们相比,我更像是死过一次的人
醉心于虚构与幻觉的风景
你们在树枝上嘁喳,跳跃,拥有具体的脏器
我一半的身子陷入梦乡,五官变得,模糊不清
生与死之间,也许存在一个湖面
我是你们浑浊的倒影
木叶:微澜中的湖面“倒影”,美如神,生如蚁
诗人晨起,刹那所悟,莫名感念。导致一首沉重《致死难者》。
诗题虽沉重,但细细观察,会发现作者实际上写得既“猛烈”又“平静”。“猛烈”源于郁积已久、此刻猝然而至的,诗人的人生感受与困惑;“平静”则源于诗中“喃喃自语”的叙述方式。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诗人对于情感与叙述的节制和把握。
“浑浊的倒影”,一个有意味的组合——首先是影。生者为死者之影。因此是“倒”。最后一个修饰,是“浑浊”——诗意、诗的哲学思考与承担,由此溢出。如顾城所说:美如神,生如蚁。
这是一首已经“完成”的、值得细读的诗歌。
和谁述说,又述说给谁听呢?“死难者”也许更应该是一个“倒影”。
盛 敏评荐
http://www.zgsglp.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2/02/045048ffcznf8zps8dq5d8.jpg
盛敏:1963年生。批评家。著有《盛敏评论随笔选》。现居安徽宣城。
第21首
评荐作品:天随子(曾入龙)《四月来了》
评 荐 人:盛敏
评 荐 语:由内向外营造的香味记忆
四月来了
天随子
这一场雨,
持续了整整一晚上。还很温柔地,把一朵花
轻轻地,打下来。
我听到一声疼痛噼啪破碎,溅了一地
花香。连鸟语也是香的。当我听到鸟语,
耳朵,鼻子,眼睛,嘴巴甚至整个我都香了。香飘飘的
我,香飘飘的云,一不小心就飘起来了。
然后又一不小心地
落下来,和三月一起。分别成了
四月的父亲,和母亲。
盛敏:由内向外营造的香味记忆
有位西方偏颇的哲学家说过:“记录是无快乐的”。我想那是对残酷、干枯事件木呆发生时的记录,是一种由内向外心境的困惑导致而成。
天随子的诗《四月来了》记录的是三月里某个时段下了一场雨,雨中花朵的图形暨鸟语花香的入体、侵入视觉与味觉,它们之间在春天里深度的自然互换,最后衍生到对双亲的爱。虽然10行诗中未曾提及爱这个字眼,但是那种亲情之味溅落在时空与地理中的浑然,是情感语言的另一番摊开。
前9行的铺垫,造就了第10行的俯冲——爱是在沉静与喧闹中的弥漫的香味、雨水,是季节存在的要点。九零后诗人的视觉与埋藏较深的寓意两者之间有着合拍的悄然连接,纯净又略含忧郁。当然生命以枯骨般的负荷背在身上的艰难,他们还没掮过。
相信花香鸟语疼痛到来的时间会择日降临。
第22首
评荐作品:王法《农民兄弟》
评 荐 人:盛敏
评 荐 语:将要消失的土地主体
农民兄弟
王法
土地一脸雪色
我的农民兄弟
赤身裸体远走江湖
当年收割天下的镰刀
在钢铁水泥的林子里
卷了锋刃
夜深沉
梦里常有土地的哭声
盛敏:将要消失的土地主体
农民,是活在土地视线里不变的原素。
在商品暴力链接的吞噬速度下——土地,成为农民陌生的幻影,成为昔日农业远去的偎依物,成为农民一次性贱卖的、被耗尽了再生历史的母体。
王法先生这首《农民兄弟》将土地删减这一巨大的事件,从一个当代化技术剥蚀过程中抹拭了其应被关注的庞大视场——它应被关注其反常性与被迫性,以及农民这个主体内涵的逆转。诗人积累的愤懑与极简的陈述饱蘸力度,在频发的、土地从农民手中流失的当代图景中,农民兄弟是否仍能在土地的旁边听见梦里农业、农村、农民的多方哭泣?
脚踢鸟评荐
http://www.zgsglp.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2/02/045350zr9drdadto1ngzb9.jpg
脚踢鸟:诗人。批评家。教授。
第23首
评荐作品:黄灿然《消逝》
评 荐 人:脚踢鸟
评 荐 语:每一个瞬间,都残酷消逝
消逝
黄灿然
就在我眼前,山上那片树林
枝叶如此清晰地晃动,在风中,
每一瞬间的姿态都不一样——
那不是不一样,那是快速地消逝。
脚踢鸟:每一个瞬间都如此残酷地消逝
总见有人引用海德格尔。我相信,没几个诗人能读懂518页的《存在与时间》。什么“此在(亲在、缘在)”。什么“存在的遗忘”。反正我不懂。
不懂海德格,可能恰恰能懂这首诗——这是诗人眼中活生生的“存在与时间”。
那不是不一样——不一样,必需对比。对比,需要同时存在。因此“那不是”。
那是什么?那是——快速地消逝!永远地消逝!永远地没有!永远地不再存在!永远地死亡!时间的覆盖!空间的歼灭!是存在与时间的双重残酷!
一瞬间的,诗人感觉!令我非常看重。
读了这首诗,我才如此深地知道了什么叫“消逝“。
那种深。要多深,有多深……是哲学与世界观规模的深。是方法论的深,是对任何事、任何物,随时随地产生的、脱离了世俗定义的“怪想法”。
把这“怪想法”,告诉几种人,结果一定“不一样“——
诗评家:高。高人。高诗。
初学者:没哈,我也能写。
老农民:有病。吃饱撑的!
不是“不一样“,是一个接一个消逝!
第24首
评荐作品:黄灿然《光》
评 荐 人:脚踢鸟
评 荐 语:诗的“最简告诉”
光
黄灿然
那是初夏的傍晚,太阳已经落山,
但光还非常充沛,在辽阔的空中运动着,
我正在去将军澳的途中,小巴飞驰着,
小巴深陷的座位给我一个倾斜的角度,
我视野掠过一群群高楼,远的,近的,
在光的催化下高耸着,神圣、肃穆,
统统向天上望去,好像已忘了人间,
一种伟大的存在,倾听更高的召唤;
小巴飞驰着,电线杆向天上望去,
树木、铁丝网、围墙向天上望去,
一片片绿色向天上望去——
像一个合唱团,合唱着一支听不见的浩瀚赞歌。
窗外汽车流动,道旁有人站着或走着,
篮球场有人在奔跑,但都不是作为人,
不是作为痛苦、忧烦、爱和恨的人,
而是在光的催化下,融入这大合唱,
像低音乐器轻奏着或被轻奏着……
我已懒得去描述我作为人的那部分活动——
我的灵魂倾听那大合唱,至今没有回来。
脚踢鸟:诗的“最简告诉”
这不是一首高深的诗。
没有知识分子诗歌的内部复杂结构。但却含着诗人的典型素养。
它,只是告诉(不是叙事,更不是抒情)——是最简“告知“,最简”诉说“。
对这种最简口语、最简陈叙,可不可以称为诗的“最简告诉“。
1、诗告诉→必须发现:没有发现,无可告诉。夕阳下的一批高耸物,使诗人心中产生了“神圣、肃穆”、“更高的召唤”。 一支 “听不见”的“浩瀚赞歌”。
2、诗告诉→必须最简:一个大感觉,10多种事物,“一种伟大的存在”,用了300字。
3、诗告诉→必须超越:后6行,“不是作为人……至今没有回来”……诗升起来了。
我提示:最后两句“我已懒得去描述我作为人的那部分……”我把它看作高潮——有点像电影《少年派》——诗无形省了一倍,或者说扩了一倍。
我还想说:这召唤,有人一辈子也没听见过。
http://www.zgsglp.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2/02/044711b9ecfok9bcvg56v5.jpg
张无为:1960年生。诗人,教授。著有诗集《缪斯O点值》,专著《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新论》,主编《大学语文》。现居内蒙赤峰。
第15首
评荐作品:马永波《信》
评 荐 人:张无为
评 荐 语:感悟日常诗性 解构“书信文化”
信
马永波
常常我要写信
在我悲哀时写很长很长的信
可当悲哀落到纸上
那些词句竟慢慢把我还原
于是我把信收起来
另写一封
短短的
就说我很好
常常我要想起你
想你的时候我什么也不写
想你的时候我这里就会下雪
下很大很大的雪
连同冻在空中的叶子
等雪停了
我从雪地里回来
就会看到你的信
温暖地停在那里
张无为:感悟日常诗性 解构“书信文化”
日常书信作为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它是亲友之间在不同时空有效传递生活信息的基本媒介;在文人之间,书信的精神内容更丰富,如倾诉、讨论、辩驳等。但这首诗呈现的却是对“书信文化”(一部分)的反思与解构。
诗的开始即表明,人在悲哀时总想急于写信、向人倾诉并由此获得安慰,可在对方尚未读到,倾诉者已然完成了发泄与净化,即实现了复函的效果。那么,写信的初衷消弭,传书还有什么意义?由此引出的新问题是,在深层次上,书信自身会将自身的意义涨破,这是否也是普遍的荒谬感?
所以,接下来“想你的时候我什么也不写”就顺理成章,因为这显然并非想申明不写信的理由,而是担心写信会抵消思念,使情分缩水。由此触及到人心的乖戾可笑以及对人类秉性的戏谑,结尾两句将这种事实进一步扩展开来。
而“想你的时候我这里就会下雪”乍看与张枣“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就落下来”的心理机制同构,其实,马永波在张枣的终点又有新跨越。由此直至结束,均是内向性的自觉感悟,个中意味深长,却只可意会。
可见,作者在观照日常生活时,的确是于“闲谈式的漫不经心”中,发现了知识背后生存信息的异质共生,循此再不断颠覆、修正,或嬗变、辐射,形成看似简单、实则耐人寻味的诗性结构。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感觉化生成与组接,足以使诗有明显的非惯常性、非逻辑性,这是当时的同类诗中不多见的。
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一封信,是诗性复函文本,有交流,有说明。这是在文人层面,就有关情感课题传达见地与感悟,品味自然是上乘。
第16首
评荐作品:琪轩《炊烟的呢喃》
评 荐 人:张无为
评 荐 语:平民化爱情也神圣
炊烟的呢喃
琪轩
穿过发丝,穿透肌肤,直达
一个温暖的属地
火,潜伏在骨骼里,你感觉到烟的重量吗
纤纤十指,轻触你的呼吸
在风起的时候向你靠拢,降落在你的鬓边
看晚霞泛起涟漪,你最好起锚
在这一刻,我是一根锁链,等你就范
我就住在风里,轻吻你的脸
寒冷的冬日,你还会觉得冷吗
我不再流离失所,却停止不了漂泊
钟声在风中洒下一滴泪
我们拥有同一种属性
——草食
等一颗种子在我的胃里
萌芽春天
张无为:平民化爱情也神圣
炊烟是田园诗的常见元素,爱情是各类文艺的审美圣地。对乡村图景里的爱情,闭着眼就能圈点的大有人在,那么,同样的诗写如何再出彩?
这首诗虽谈不上怎样深刻,但她展现出平民化爱情的新素质,其个性风格所构成的独特氛围,足以令你渐入佳境。
移情于炊烟诉说爱意,作为客观对应物并不容易。作者似乎意识到了这点,所以才将另一半虚化,并将炊烟与“我”亦此亦彼。当然,更重要的是移情之后,作者进而展现出“我”从接近到初恋,再到热恋,终至于步入婚姻、预设未来的过程,并融入了现代性生命感悟。该诗不仅主体意象有个性化创新,更在散点透视中辐射出独特氛围。
首节出其不意,却有内在衔接,最后一问更叫绝,简直是于无理中生发至理。这是诗中所寻求的爱的真谛与分量。次节以双重的轻柔暗示了性别特点,进而生成多重奇崛效应,令人浮想,韵味十足。节三再从新段位出发,既诠释出爱的温存与付出,也升华到生命的更高品位,即现代人的应有境界。尾节是诗的结点,虽然略显生硬,但尚有迹可循。钟声既神圣也通情,一滴泪或许有伤感或许更欢喜,但无论如何,已经告别了少女时代,也告别了以往的浪漫。与“草食”关联,“在我的胃里/萌芽春天”大有深意。是本色、更是非凡,是现实、更是未来,是责任、更是希望,是期待、更是信念,故生神圣感。
总之,该诗意象新颖而贯通,准确而具弹性,跳踏转换自然灵动;情绪脉络轻重缓急,层次有致,全篇经营的蕴涵与建构的空白耐人寻味,余音不绝。
周瑟瑟评荐
http://www.zgsglp.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6/29/235651w5jwt7xd4xn1dckt.jpg
周瑟瑟:1968年生。诗人,小说家,导演。著有诗集《松树下》、《17年诗选》,长篇小说《暧昧大街》等14部。现居北京。
第17首
评荐作品:李荣《省博物馆》
评 荐 人:周瑟瑟
评 荐 语:诗是坚硬的存在,在你靠近它时却消失
省博物馆
李荣
省博物馆就在我家对面
它是一栋不苟言笑的建筑
像一个坐在主席台上的中年人
我每天经过它,却熟视无睹
最近,当我想向它请教一些历史问题时
却发现它已经成了一片建筑工地
周瑟瑟:诗是坚硬的存在,在你靠近它时却消失
博物馆是什么?在诗面前,它就是诗本身,它坚硬地立在这里,完全是真实的存在,强大到令你“熟视无睹”,当你想向它靠近时,它却消失了,成了一片建筑工地。这就是这首诗的全部。简单,但深刻,好诗越来越简单。
李荣以不动声色的方式处理诗与现实的关系,他以不知情的姿态介入到历史与现实中间,在诗面前他扮演了一个不相干的行人,虽然“就在我家对面”,但与他无关。
短短四行,环环相扣,起笔平实,层层递进。诗穿着一件外衣,他终要去脱下它。
再读诗,博物馆是什么?在生活面前,它就是博物馆,是一栋建筑,李荣不撒谎,他实打实在写博物馆,我也到过诗中所写的省博物馆,并且一下就被其“不苟言笑”的外表震住了。在我的印象里博物馆这样的建筑是庄重的,有古树围绕,有绿瓦,有乌黑的外墙,透出神秘与久远。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它的神秘与久远是坚硬的事实。
如此看来,象征、写实与拆解都在。固有的意义在最后两行瓦解,博物馆“像一个坐在主席台上的中年人”,“当我想向它请教一些历史问题时/却发现它已经成了一片建筑工地”,写实退下,象征上来,拆解终结。
李荣写诗,看似随意道来,实则步步惊心,最后要找的意义不见了,转换成了另一个事实――一片建筑工地,原来的诗拆解了,一首新的诗来到你面前。
第18首
评荐作品:汤胜林《写诗以来》
评 荐 人:周瑟瑟
评 荐 语:诗有病,诗人却下落不明
写诗以来
汤胜林
我老是觉得自己丢了什么东西
或者正要丢失什么东西
写诗以来,这种特征更明显
这是有病的先兆,我知道
我把自己关了禁闭
一件件掏出身上的
好心坏心良心仁心头骨脊椎耻骨侠骨
躯干内脏毛皮衣饰食欲性欲权欲
按顺序倒序,从数量质量,自查自纠
一切安好
我正要张灯结彩鸣炮奏乐
有人突然尖叫——哎呀哦胜林
你的真身,下落不明
周瑟瑟:诗有病,诗人却下落不明
诗是什么?诗是人类寻找自身,发现自身,又丢弃自身的过程。
汤胜林手握一把解剖手,对他自身动手,他充当了诗的标本。
我目睹他由怀疑到确诊,再关自己禁闭,然后“掏出身上的/好心坏心良心仁心头骨脊椎耻骨侠骨/躯干内脏毛皮衣饰食欲性欲权欲”的一个奇异的过程。我的天呀,对自身的解剖够彻底的了,人的一切尽在诗人的刀下,他这一刀下去,向死而生?
我不知道人有多少伪装?在这里已经没有了伪装,诗人把“写诗以来”所发生的病症坦露无遗,“我老是觉得自己丢了什么东西/或者正要丢失什么东西”,这样的病症正是诗的佳境,挖掘人类身上的“好心坏心良心仁心头骨脊椎耻骨侠骨/躯干内脏毛皮衣饰食欲性欲权欲”,这是诗的目的。
到底谁是病人?谁又是医生?
汤胜林以真身充当病体,为诗献出肉身,写诗以来的病情,让人触目惊心,原来写诗是这样的残忍,诗人既是病人又是医生。
汤胜林构造了一个荒诞的场景,手术刀支解骨肉的声响声声传来,全诗为诗人布置了一个不见血腥的现场,而他本人“正要张灯结彩鸣炮奏乐”,却“有人突然尖叫——哎呀哦胜林/你的真身,下落不明”。
诗人就是那个迷失自身、下落不明的人。诗本身的玄妙与诗人的自我解剖,在一首诗里干净利落地完成了,口语化的叙述,以假乱真,象征与隐喻,把诗引向真相,手起刀落,一刀见血的批判跃然纸上。
木叶评荐
http://www.zgsglp.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4/30/162336k9995clssowcunso.jpg
木
第19首
评荐作品:李亚伟《河西走廊抒情》第十八首
评 荐 人:木叶
评 荐 语:辽阔的抒情
河西走廊抒情(第十八首)
李亚伟
在中国,很早就有一个隐形政府在汉字里办公,
用一套伟大的系统处理着人间的有和无,
用典籍和书法、用诗词歌赋处理我们的风花雪月。
但是,还有一个更加伟大的政府,它高高在上
处理着我们的内心,处理着我们的前世和今生。
所以我一直说不清,我曾在哪一个朝代里从军,在哪一座城池里恋爱,
后来,又在哪一朝政府中挥霍掉了青春?我始终想不起,
我究竟在哪一个民族打烊时,看见过一个熟悉的身影。
在河西走廊,在嘉峪关上,我只能看见
时间留下了巨大的十字路口,在这里
朝代们找不到自己在人间的位置,
国家也都是路边店。
木叶:辽阔的抒情
诗人写作这组诗,面临和试图处理的,是辽阔的家国与历史之思,他所描绘的是“看不见”的“风景”与“情怀”。这,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抽象与具象之间必要的紧张与疏离,从而形成一种张力,展现辽阔的抒情。
因此,读者难以看到深入细节、纤毫毕现的工笔勾勒,更没有浓艳涂抹的色彩与画面。所有的细部都被处理得似乎潦草、粗率。
诗人在追求这种效果。他手下使用的是酣畅淋漓的毛刷,颜料和元素也不得不是粗粝的无名颗粒。他试图构成庞大的语义场,表达抽象的大思考。
矛盾就在这里,诗歌写作就技术而言,必须体现大的功力。
至少在语言的选择而言,这首诗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大词不是不可以用,关键看怎么用,在哪儿用,怎样营造出相应语境。
大词肯定不生动、不精细,但它若是古老废墟的花岗岩般粗糙构成,便是意义。
第20首
评荐作品:青铜在南:致死难者
评 荐 人:木叶
评 荐 语:微澜中的湖面“倒影”:美如神,生如蚁
致死难者
青铜在南
天还未亮
你们比我更早地醒来
从地下,回到枝头
变成蝴蝶,小鸟,鸣蝉等一切
充满生机之物
与你们相比,我更像是死过一次的人
醉心于虚构与幻觉的风景
你们在树枝上嘁喳,跳跃,拥有具体的脏器
我一半的身子陷入梦乡,五官变得,模糊不清
生与死之间,也许存在一个湖面
我是你们浑浊的倒影
木叶:微澜中的湖面“倒影”,美如神,生如蚁
诗人晨起,刹那所悟,莫名感念。导致一首沉重《致死难者》。
诗题虽沉重,但细细观察,会发现作者实际上写得既“猛烈”又“平静”。“猛烈”源于郁积已久、此刻猝然而至的,诗人的人生感受与困惑;“平静”则源于诗中“喃喃自语”的叙述方式。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诗人对于情感与叙述的节制和把握。
“浑浊的倒影”,一个有意味的组合——首先是影。生者为死者之影。因此是“倒”。最后一个修饰,是“浑浊”——诗意、诗的哲学思考与承担,由此溢出。如顾城所说:美如神,生如蚁。
这是一首已经“完成”的、值得细读的诗歌。
和谁述说,又述说给谁听呢?“死难者”也许更应该是一个“倒影”。
盛
http://www.zgsglp.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2/02/045048ffcznf8zps8dq5d8.jpg
盛敏:1963年生。批评家。著有《盛敏评论随笔选》。现居安徽宣城。
第21首
评荐作品:天随子(曾入龙)《四月来了》
评 荐 人:盛敏
评 荐 语:由内向外营造的香味记忆
四月来了
天随子
这一场雨,
持续了整整一晚上。还很温柔地,把一朵花
轻轻地,打下来。
我听到一声疼痛噼啪破碎,溅了一地
花香。连鸟语也是香的。当我听到鸟语,
耳朵,鼻子,眼睛,嘴巴甚至整个我都香了。香飘飘的
我,香飘飘的云,一不小心就飘起来了。
然后又一不小心地
落下来,和三月一起。分别成了
四月的父亲,和母亲。
盛敏:由内向外营造的香味记忆
有位西方偏颇的哲学家说过:“记录是无快乐的”。我想那是对残酷、干枯事件木呆发生时的记录,是一种由内向外心境的困惑导致而成。
天随子的诗《四月来了》记录的是三月里某个时段下了一场雨,雨中花朵的图形暨鸟语花香的入体、侵入视觉与味觉,它们之间在春天里深度的自然互换,最后衍生到对双亲的爱。虽然10行诗中未曾提及爱这个字眼,但是那种亲情之味溅落在时空与地理中的浑然,是情感语言的另一番摊开。
前9行的铺垫,造就了第10行的俯冲——爱是在沉静与喧闹中的弥漫的香味、雨水,是季节存在的要点。九零后诗人的视觉与埋藏较深的寓意两者之间有着合拍的悄然连接,纯净又略含忧郁。当然生命以枯骨般的负荷背在身上的艰难,他们还没掮过。
相信花香鸟语疼痛到来的时间会择日降临。
第22首
评荐作品:王法《农民兄弟》
评 荐 人:盛敏
评 荐 语:将要消失的土地主体
农民兄弟
王法
土地一脸雪色
我的农民兄弟
赤身裸体远走江湖
当年收割天下的镰刀
在钢铁水泥的林子里
卷了锋刃
夜深沉
梦里常有土地的哭声
盛敏:将要消失的土地主体
农民,是活在土地视线里不变的原素。
在商品暴力链接的吞噬速度下——土地,成为农民陌生的幻影,成为昔日农业远去的偎依物,成为农民一次性贱卖的、被耗尽了再生历史的母体。
王法先生这首《农民兄弟》将土地删减这一巨大的事件,从一个当代化技术剥蚀过程中抹拭了其应被关注的庞大视场——它应被关注其反常性与被迫性,以及农民这个主体内涵的逆转。诗人积累的愤懑与极简的陈述饱蘸力度,在频发的、土地从农民手中流失的当代图景中,农民兄弟是否仍能在土地的旁边听见梦里农业、农村、农民的多方哭泣?
脚踢鸟评荐
http://www.zgsglp.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2/02/045350zr9drdadto1ngzb9.jpg
脚踢鸟:诗人。批评家。教授。
第23首
评荐作品:黄灿然《消逝》
评 荐 人:脚踢鸟
评 荐 语:每一个瞬间,都残酷消逝
消逝
黄灿然
就在我眼前,山上那片树林
枝叶如此清晰地晃动,在风中,
每一瞬间的姿态都不一样——
那不是不一样,那是快速地消逝。
脚踢鸟:每一个瞬间都如此残酷地消逝
总见有人引用海德格尔。我相信,没几个诗人能读懂518页的《存在与时间》。什么“此在(亲在、缘在)”。什么“存在的遗忘”。反正我不懂。
不懂海德格,可能恰恰能懂这首诗——这是诗人眼中活生生的“存在与时间”。
那不是不一样——不一样,必需对比。对比,需要同时存在。因此“那不是”。
那是什么?那是——快速地消逝!永远地消逝!永远地没有!永远地不再存在!永远地死亡!时间的覆盖!空间的歼灭!是存在与时间的双重残酷!
一瞬间的,诗人感觉!令我非常看重。
读了这首诗,我才如此深地知道了什么叫“消逝“。
那种深。要多深,有多深……是哲学与世界观规模的深。是方法论的深,是对任何事、任何物,随时随地产生的、脱离了世俗定义的“怪想法”。
把这“怪想法”,告诉几种人,结果一定“不一样“——
诗评家:高。高人。高诗。
初学者:没哈,我也能写。
老农民:有病。吃饱撑的!
不是“不一样“,是一个接一个消逝!
第24首
评荐作品:黄灿然《光》
评 荐 人:脚踢鸟
评 荐 语:诗的“最简告诉”
光
黄灿然
那是初夏的傍晚,太阳已经落山,
但光还非常充沛,在辽阔的空中运动着,
我正在去将军澳的途中,小巴飞驰着,
小巴深陷的座位给我一个倾斜的角度,
我视野掠过一群群高楼,远的,近的,
在光的催化下高耸着,神圣、肃穆,
统统向天上望去,好像已忘了人间,
一种伟大的存在,倾听更高的召唤;
小巴飞驰着,电线杆向天上望去,
树木、铁丝网、围墙向天上望去,
一片片绿色向天上望去——
像一个合唱团,合唱着一支听不见的浩瀚赞歌。
窗外汽车流动,道旁有人站着或走着,
篮球场有人在奔跑,但都不是作为人,
不是作为痛苦、忧烦、爱和恨的人,
而是在光的催化下,融入这大合唱,
像低音乐器轻奏着或被轻奏着……
我已懒得去描述我作为人的那部分活动——
我的灵魂倾听那大合唱,至今没有回来。
脚踢鸟:诗的“最简告诉”
这不是一首高深的诗。
没有知识分子诗歌的内部复杂结构。但却含着诗人的典型素养。
它,只是告诉(不是叙事,更不是抒情)——是最简“告知“,最简”诉说“。
对这种最简口语、最简陈叙,可不可以称为诗的“最简告诉“。
1、诗告诉→必须发现:没有发现,无可告诉。夕阳下的一批高耸物,使诗人心中产生了“神圣、肃穆”、“更高的召唤”。 一支 “听不见”的“浩瀚赞歌”。
2、诗告诉→必须最简:一个大感觉,10多种事物,“一种伟大的存在”,用了300字。
3、诗告诉→必须超越:后6行,“不是作为人……至今没有回来”……诗升起来了。
我提示:最后两句“我已懒得去描述我作为人的那部分……”我把它看作高潮——有点像电影《少年派》——诗无形省了一倍,或者说扩了一倍。
我还想说:这召唤,有人一辈子也没听见过。
前一篇:猫背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