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高世现微点评:
很多专家都读出周瑟瑟文本中的“疼痛感”,我读《割肉》
触目惊心的不是文本所衍生的“疼痛感”,而是发自肺腑深处的绝唱,骨子里的喊叫,读周瑟瑟的诗,你会有种翻肠倒肚的痛快感。不仅让你疼痛,还让你感到疼痛之前快感所带来的一道深深的擦痕,它来自文字的力度,也来自想象力的速度。而周瑟瑟对这一切掌控自如,它不构成疼痛的车祸,只是将身体逼到历史的跟前,将血刹在了心头之上。这也可以是周瑟瑟对生活对苦难的认知通透,泰然包容。
我还不会读诗,更遑论评诗。我只说我的感觉。是谁在割肉?诗人的质问自无人敢回答,但在暗处的历史一定是脸红了。跟着下来的一行行文字看到了!诗人视诗为人的本能,诗是灵魂之踵,就看它能否走入和揭示人性中最曲折隐秘的那些部分。
在周瑟瑟看来,写诗恰像割肉,以血肉造句,所以每一句都像刚割出来的肉那么新鲜,每一句都刚流出来的血那么热。所以他的诗有对人性理解的深度、对社会牵挂的广度,而这一切恰恰出于他的善良和博爱、蓄有的饱满的人间情感。做一个诗人,人做好了,诗才立。周瑟瑟的《割肉》与其说是介入痛苦的历史,不如说介入更痛苦的个体。面对历史和个本,诗与人不期而遇在一块肉之上,用血和泪光照亮隐晦潦黑历史之中人的真实性。
“在历史的长夜里/我煮一锅骨头/我听见穿过黑暗的哭声/火一样/烤得哇哇哇嗷叫了一夜”
周瑟瑟不再回避与闪躲,他直视历史之痛,时间之伤,试图以“煮一锅骨头”如此剧烈震荡的方式才可搅动历史幽深的深潭,听到个体渺少的回响。其实再深究下去,它与历史无关,与人有关!
这不是文本,这是真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