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有人看了他的照片想出家——张望的《佛泽》(摘自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人文 |
打开《佛泽》,是一篇篇深入佛门的传奇历程;100余幅佛教题材的摄影作品,一张张都来历不凡。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0wYWXPBnfcQ.jpg
张望作品集《佛泽》
这些照片曾获得一次次大奖,包括中国摄影个人最高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世界艺术类摄影最高奖——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专题组冠军奖。媒体称张望是“中国佛教题材摄影作品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摄影家”。
日本著名摄影家高桥亚弥子称:“张望先生的作品给人一种空间、距离、对比感,因为他站得很高。”
世界权威摄影杂志《德国摄影》、《PHO-TO》、奥地利《皇冠》以及国内的《人民画报》、《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等都曾辟出大块版面,对他的艺术创作进行介绍。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8I5zFgvVGUY.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梵净》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EXGMjOrtaPc.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觉者》
实际上,摄影于张望也是客串。他大学里的专业是绘画。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攻读油画时,他便已崭露头角,毕业作品被学院收藏。
但他却舍弃了。1988年毕业后,他舍弃了分配的工作和干部身份到深圳下海了。
他对记者阐释这一举动:“艺术与金钱的关系一如花与花盆里的泥的关系,艺术是长在泥里的花朵,花离不开泥;但不长花的泥却肮脏不堪。”
既然这“花泥”“肮脏不堪”,为何还要下海“淘泥”呢?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6JuzgTof3M.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过客》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Po2yLWq0wtA.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礼佛》
“古今中外,有多少艺术家饱受贫困之苦?莫扎特、梵高、贝多芬,全都贫病交加而死。”他说,“艺术鄙夷金钱,但没钱艺术家却无法维持生活。我不想重蹈他们的覆辙,也不愿因金钱而仰人鼻息,我要用自己赚来的钱干干净净地从事纯艺术创作!”
在深圳,他创办了出版设计公司,并很快打开局面,成了业界闻人。
10年间,他设计的画册获得60多项全国和省级画册书籍装帧设计奖,在告别深圳那年,他在浙江省外宣画册设计评比24个奖项中竟囊括了其中的8项。
可就在事业处于巅峰时,他再次决定舍弃:1998年,他把企业无偿送人,只身回到杭州搞纯艺术创作。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cb5FWOVl3tw.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梵音》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37U72ZvKnSQ.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澄境》
“当时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一段时间不为钱操心了。”他说。
谁都没想到,张望一回来,就一头扎进了天台山佛学院。
这是他辉煌的起点,日后一幅幅在全国乃至世界获奖的杰作便从这里发轫。
对艺术与生俱来的爱好源于家庭的熏染。父亲是报社美编,长于书画文学,叔叔擅长文学与书法。奶奶虽是农妇,却是张望的艺术启蒙者。张望从小就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精通剪纸、画画、刺绣等民间技艺,每当奶奶剪纸画样时,张望总会静静地观看,随后便开始模仿,渐渐便“画什么像什么”。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QCfNstxryaw.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寻佛》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FUMhI61ijtY.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禅静》
“文革”时父亲在外县挨批斗受冲击,一次偶回老家,发现儿子的作品,忙命他当场作画。他“刷刷”几笔,一条鱼就栩栩如生地出现了。父亲阴郁的脸上绽出了笑颜:孺子可教!
上小学时,他已名满校园。小学毕业,他被选入“天台县文体班”,高中毕业后进了工艺美术厂当设计员。
他设计的工艺品很快受到外商青睐,厂里拿到大批订单,为此工厂不得不从数十人扩展到数百人。
他无意于此,他的理想是入浙江美术学院深造。
工作之余,他发愤努力,他宿舍壁上贴着大大的“拼搏”两字;门额则高悬“唐寅者之家”。
唐寅,明代著名画家,那是他心中的偶像。
在大学攻读油画期间,因外出采风需要,他开始摄影,第一次拍摄的作品就得了奖。毕业前夕在西双版纳采风拍的照片,后在《浙江画报》发了专版。
摄影上的成绩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也决定了他的艺术道路。
然而,他何以会选择佛教题材的呢?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dEr6j9QYc.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佛国》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oPkz5IhhlYA.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流年》
上大学后,张望在大量阅读中发现,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佛教文化遗产比例很大。
那么,能不能用图片摄影来表现佛教文化呢?机缘很快来了。
1999年,天台山佛学院成立,佛学院希望拍摄一些宣传图片及存档资料,他们找到了张望。他尽心尽力为佛学院拍了大量照片。
初次接触使他对佛门摄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渴望跟踪拍摄,佛学院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张望成了佛学院的编外人员。凌晨4时,睡意正浓,木梆声响了,他立即起床;4:30,学僧到大殿做早课;6点“过早堂”(早餐);8点上课。晚餐后是他重要的拍摄时段,他带着相机与学僧们一起散步聊天;周末,学僧外出,或逛街,或购物,他亦跟随拍摄。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qD6GZ528tWg.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凡圣》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ztrrtDuCLM.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过堂》
不料正遇台风,渡轮停航,怎么办?强渡海峡,冒死前往!全体学僧作出决定。学僧租的木船迎着狂风向对岸驶去,风急浪高,海水一次次灌进船舱,几十人挤在狭小的船舱里,在狂风恶浪中飘荡,张望冒死用镜头记录下这次难忘的旅程。
2002年6月,拍完首届学僧毕业典礼,张望这才结束了天台山佛学院的拍摄工作。至此,他已在此陆续度过3年时间,留下了1万多张底片。
张望深入佛门创作的摄影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系列专题《走进天台山佛学院》在《中国摄影》刊出,备受好评;发表在《中国摄影报》、《人民中国》、台湾《摄影天地》等报刊上的作品,也轰动了摄影界和佛教界。一位日本妇女在《人民中国》日文版上看到张望的作品,一次次给编辑部打电话了解天台山详情,希望前来学习佛法。
灵隐寺,张望一直向往的佛教拍摄之地。但是,许多摄影师要求到灵隐寺拍摄均遭拒绝。
2006年8月的一天,张望突然接到灵隐寺负责文化宣传的法师的来电,灵隐寺正在筹建灵隐网,并且要印制大型画册用于佛教文化宣传,需要大量图片。灵隐寺经多方寻觅,选定张望承担此任。
闻此,张望欣喜万分。
灵隐寺的法师和方丈都很喜欢张望,90高龄的方丈破例同意张望住在方丈楼,和自己一起在小斋堂用餐。方丈不喜欢他人拍照,唯独允许张望跟随拍摄。在深入接触中,张望获知,方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不但佛学高深,而且诗词书画无不精通,是一个学识渊博,品行高洁的大师。就这样,张望和方丈同吃同住竟达3年。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qiuq3ETcNb.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四季》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Ksy22mBwIpQ.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心尘》
白天,张望跟随拍摄僧侣,晚上则深入一个个僧寮(僧侣的宿舍)与法师们交谈,这使他有了更多接触僧侣的机会。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yhfZ763epf6.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乐园》
三年时间,僧侣们打坐、放生、剃度甚至圆寂,全在他的镜头里出现。佛门瀚海般的深奥在他的镜头里还原成为普通,那种玄虚高远变得平实了。
佛家教义中的“空”玄虚飘渺,难以把握,如何用镜头传递“空”的意境?
2004年,杭州市需出版一套文化丛书,其中佛教专题交由张望拍摄。这次拍摄使他登上了国际顶尖大奖的巅峰。
杭州烟霞洞,洞窟幽暗,壁上雕刻着许多古印度佛教传说人物雕像,张望在僧人的陪同下前往拍摄。当僧人手持蜡烛观赏雕像时,张望怦然心动: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古代异域的神僧与现代的中国僧人,幽暗的洞窟和柔和的烛光,雕刻静止的传说与有生命的人物交叠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穿越千年时空隧道、迷离神奇的画面效果。杰作《烟霞洞之谜——寻佛》诞生了!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c4mr97vNKjY.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空门》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nI4Mce9NOHM.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洗心》
2005年5月,《寻佛》参加被誉为国际摄影界奥斯卡奖的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比赛,获得了最高奖专题组冠军。
按照奥赛规定,获得最高奖的作者第二年成为奥赛评委。2006年,张望出任奥赛国际摄影评委,他是中国第四位获此殊荣的摄影家。
此外,在第十三届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艺术展中,他的《禅静》和《过堂》分别获得中国专题组金牌奖和三等奖。
佛门摄影9年,张望的系列作品获得“休闲在杭州”全国摄影大赛特等大奖;他历时3载设计并摄影的画册《灵隐寺》获得国际国内十大摄影、设计奖;他担任总摄影的杭州大型文化丛书《西湖全书》第一分册获得“五个一”工程奖。2005年,在由中国政府主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上,他的佛像摄影作品被作为大会开幕式主题形象展示于来自全世界的代表眼前。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QKXpmhUAfZo.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天外》
http://www.cphoto.net/Files/BeyondPic/2008-12/27/ceSElgDY8fd5.jpg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幻灭》
张望的摄影作品还引发了一段传奇故事。
2003年,英联邦高级财政官员、新加坡籍人士陈永宏看了张望的中国佛教摄影作品非常震撼,在作品的昭示中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宿,决心遁入中国佛门。经国家宗教局批准,陈永宏于2007年在天台山剃度出家,终生为僧。
此事在境内外佛教界及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有学者评价:作为一个外国人被批准在中国入教,表明中国政府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是中国政府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表现。
要抵达目标并非易事。10年的消耗,张望的经济库存已渐见囊底,他又要为他所鄙夷的金钱操劳了。但张望对前景充满信心:“我一定能够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