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的命运
周瑟瑟
文学期刊的命运在数字化生存境遇下,越来越让人担忧。文学边缘化了,但文学期刊就应从此消亡么?中国的老牌文学期刊《当代》《人民文学》《收获》《十月》《花城》等,一直是文学期刊界不倒的旗帜,省市作协主办的文学期刊还有《江南》《文学界》《长江文艺》《天涯》《芳草》《作家》等,也纯正地坚守着文学的或人文的阵地,保持了文学的尊严与品格,获得了读者的尊重。
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剌伤了文学的尊严,湖北作家方方、陈应松、刘继明、田禾、牛维佳给湖北省作协领导写信,对该省作协主办的文学期刊《都市小说》向外承包表示反对。反对的理由是《都市小说》外包五年,被办成了一个庸俗的“地摊”刊物。几位作家出于对文学的责任,要求省作协收回刊物外包权,想重新恢复《都市小说》的原刊名《长江》,办成一份具有人文精神的纯文学期刊。但事情并没有几位作家想像的那样美好,虽然他们同样愿意缴纳“地摊”刊物所缴纳的一年几十万元的“管理费”,但他们还是不能如愿。办纯文学期刊的理想受到该作协的怀疑与拒绝,此事伤透了几位作家的心。
短短几年,纯文学期刊的命运在作协机构自身那里受到了伤害。一个省作协居然不支持作家办文学期刊,而甘愿把《长江》这样培养了不少优秀作家的品牌文学期刊办成“地摊”刊物,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心态在作怪呢?
除了某些作协行政主管本身不懂文学,在作协体制里消费文学资源,另外只能是利益的驱动罢了。在他们周围的专业作家大多数是沉默的,而这次以“人文关怀”小说著称的作家刘继明显然愤怒了,他在他的新浪博客里一反其低调、内敛的性格,对作协这种荒唐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与质疑。他坦诚直言,重振纯文学期刊的人文情怀打动了众多网友,也获得了作家们的道义支持。
最近媒体报道“童话大王”郑渊洁宣布因受到排挤而退出北京作协,“人文关怀”作家刘继明为争取纯文学期刊的生存权而与湖北作协据理力争,两件事放在一起来看,我总觉得,郑渊洁与刘继明都是不想糊涂下去的作家,但他们的声音很快就会被大众更感兴趣的话题淹没。
问题是作协到底为作家做了多少有益的事?纯文学期刊到底还需不需要坚持办?我想,郑渊洁与刘继明同样需要作协回答这样的问题,而作协更应该思考作家为什么愿意“家丑”外扬?这两个作家除了写好童话与“人文关怀”小说,他们的想法难道不值得作协反思吗?而现在是,作协的态度似乎是更加排斥这样的作家了。我觉得作协里的行政主管应该好好读读童话与“人文关怀”作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