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诗,一个跨世纪的话题
成明进/作者 意味主义/传
意味诗,一个跨世纪的话题
在诗坛由功利诗歌向本质诗歌转型的时代,朦胧诗完成了爆破禁牌的使命,第三代诗继之举起各色旗帜上路,“但也许过于浮躁,也许浪子意识太浓,营养不足消化不良,他们的诗歌与诗歌理论未能完成内在本质的转型”。在这种未定局势之下,意味诗闯入了上世纪末的诗坛。意味诗是一条中国式的现代诗歌走向,它以感性的模式区别于海子的理性浪漫模式和周伦佑等的非理性消费模式而达及人类心灵和艺术本真的极至。“可以确信意味诗理论是一种具有战略眼光的诗学见解。至少,意味诗今天可以和朦胧诗、意象诗、象征诗等诗体并列而立了,这对诗坛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邹建军语)
意味诗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已风靡诗坛,台湾、淅江、广西、长沙等地的诗人都接二连三到湖南到湘阴研讨。1990年,站在诗歌前峰的安徽《诗歌报月刊》率先满足诗界要求,从该刊90年1—2期“实验诗集团显示”推出其理论和作品。1993年,新加坡《赤道风》又较系统地推出该理论。《绿风》《香港文学报》都刊发了题名意味诗的作品。意味诗论著《意味诗说》《诗歌大破译》先后于92年97年由新加坡赤道风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诗评家陈仲义、邹建军将意味诗理论纳入20世纪汉语诗歌理论思想史,在他们先后出版的理论专著《扇形的展开——中国现代诗学谫论》《中国新诗理论研究》中列专章阐述。有多位专家将《意味诗说》的出版列入20世纪国际汉语诗界大事记。2000年安徽《淮风》诗刊54期以专辑形式推出意味主义诗歌群体。《湖南日报》《理论与创作》、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十数家报刊发表专访和评论。
意味诗学会曾于1990年由周瑟瑟提议成立,在初期出版了意味诗资料和诗刊。有著名诗评家、诗人丁国成、吕进、痖弦、弘征、柯原、叶橹、陈良运、古远清、阿红、吴奔星、陈超、赵国泰、于沙、于最、钱省等为意味诗题字题辞。吕进、弘征等来信从理论上充分肯定、支持意味诗歌走向。《淮风》诗刊意味主义诗歌专辑推出的早期意味诗人作品有32家,即:路漫、周瑟瑟、陈亚平、谷雨、湛蓝、成明进、小松子、张旭、蔡武、谭忠厚、冰岛、张颖斐、蓝雨、韩国强、程林、梁永利、金常德、施宏、郭密林、零俊光、思丹岚子、宋伯航、江文波、李岚、雷霆锋、慰忧、田玉龙、晓迁、孤鸣、梅强、韩忠、虹蓝叶等。
意味诗群在经过初期的躁动之后,进入较深层的探索。其中许多人走散,而许多人则一直在不息地耕耘,如零俊光、郭密林。还有许多未曾直接与这个群体产生联系的诗人突入诗坛走向意味诗歌。为了意味诗的生存空间和基础,近年成明进又返回诗坛做意味哲学的深层掘进,已撰著《意味哲学原理》,同时将《意味诗选》《意味散文选》整理成书,为意味作品的再次突进做好准备。意味学子们坚信,路必将在脚下延伸,一个时代?一个世纪?或更长的编年史?最终,哪些人将是意味诗的代表诗人?哪些人将以意味诗的名义站在诗史上?只有时间会说话,只有作品会说话,只有所有同仁的努力和期盼有资格评判。
诗人们,意味诗人们,在下一个路口大家相聚,不见不散。(成明进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