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中关村卡丘主义 |
分类: 评论 |
草枯了
草枯了,秋天像个出家的人,在郊外走
落叶在脚下燃烧,我想起了外省焦虑的兄弟
此刻是否看见我清瘦的面容像一丛枯草?
草枯了,身上的布衣散发泥土味
粗茶淡饭,世事纷争与我无关
那些急急忙忙在天上乱飞的鸟群,与世事无关
那些可怜的果子在树枝上晃动,与世事无关
草枯了,我渐渐感到凉意像刀子在夜里割我的喉结
想说的话咽了又咽,不说
运草的拖拉机突突地在王府大街多么傲慢
而我越来越谦和,看到强盗还以为他是可怜的人
看到回家的倦鸟,还以为是浪荡的游子
草枯了,心中似有隐情无从倾吐
运草的拖拉机仿如我的灵魂,在突突地叫喊
而我的肉身在午睡
草枯了,草的泪水也枯了
而我的泪还像小溪一样饱满、清彻
因为我不曾怀恨,我看见青草枯了
我看见大地渐渐变凉,而我也有衰老的心愿
周瑟瑟自称是“逝去年代的抒情诗人”,被诗评家程光炜喻为“中关村大街上的孤独的漫游者”。他的的作品“想象奇特,质感丰满;巧妙地融合异质的事物,笔法干净老到。”(唐晓渡语) “诗意奇特、诡异,呈现出动人的精神幻象。诗歌的内涵比较丰富、深刻。”(谭五昌语),卡丘主义从2006年的命名和诞生到2007年的风生水起,不是诗人的一时性起,更不是空穴来风。从文学观念到行为艺术,从网络论坛到纸媒出版,卡丘主义推广全副武装,周瑟瑟的文学话语权就像一面旗帜。在近年来的诗歌写作中也呈现出“中年写作”的特征,即这些诗作不只是呈现了诗人在内心和身体上的变化而且也呈现了诗歌与生存之间的密切关系。
草枯了这是首情绪较浓的诗,心理描写生动,充分调动各种意象,营造出渴望中悠然,期盼里忧伤的氛围,诗在渐次实践着他对诗的理解,并在诗中显示出了苍苍悲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转自龙缘(李荣湘)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