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人文/历史拍卖诗歌行为化 |
分类: 新闻 |
策划人认为,拍卖是将诗歌行为化的开始
http://hsb.huash.com/images/2007-10/28/xin_2310042805059532729336.jpg |
此次活动的顾问黄岩称他投入了约500万元参加竞拍 |
http://hsb.huash.com/images/2007-10/28/xin_241004280505375097837.jpg |
郭小川作品《女性的豪歌》拍卖了10万元 |
半数诗歌手稿“无人问津”
在全球首届“中国汉语诗歌”诗人作品手稿拍卖专场之前举行的,是同一家拍卖公司——北京德隆宝拍卖公司举行的“圆明园艺术村”艺术家作品专场,虽然在同一会场,但这场拍卖会较之后举行的诗歌手稿拍卖显然更具人气,160人的会场几乎座无虚席,而“中国汉语诗歌”诗人作品手稿专场开始后,现场人数只剩一半。
诗歌手稿拍卖约进行了一个半小时,183件作品中有90多件无人竞价,占了整个拍卖品数量的一半,而另一半则集中卖给了少数几个竞拍的号牌上。
之前最引人关注的已故诗人郭小川、顾城的诗歌手稿并没有在此次拍卖会上拍出最高价,被称为“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的郭小川作品《女性的豪歌》的手稿写于1936年-1937年间,拍卖公司给出的起拍价位20000元,最后以10万元落锤,“童话诗人”顾城的作品《河滩》的手稿写于1981年,起拍价达25000元,8万元拍出,其同年创作的另一作品《在这里,我们不能相认》的手稿起拍价20000元,最后6万元拍出。出乎意料的是,“莽汉”诗歌流派创始人、诗人李亚伟的诗歌《中文系》的手稿却拍出了110万的高价,而买主则是此次活动的顾问黄岩。
手持218号牌的买家黄岩频频举牌竞价,拍卖结束后他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约投入了500万元参加竞拍,购买的作品数量则占整个拍品数量的50%。问及为何要用110万买走《中文系》时,他说价格的高低其实是买主个人的判断,“我可能有这种情结。”黄岩说。因为他是此次活动的顾问,又是拍卖会的最大买家,因而有记者问是否会担心有人称此次拍卖为“恶意炒作”,黄岩则称“不在乎”。
商业活动的失败诗歌行为化的开端
在拍卖前,诗人伊沙曾说,“其实我挺悲观,会有人拍吗?用这样的方式刺激大家,制造热点,诗歌才能吸引来大家的关注。”伊沙说,“对拍卖的结果,无所谓吧!冷场也是很正常的,如果能吸引大家就是额外的收获。”
虽然这次拍卖拍出去了一半手稿,但却是活动顾问“内销”,如果作为商业活动,这次诗歌拍卖一定要冠以“失败”的帽子,但是诗人们并不这么认为。“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冲击,此前诗歌从未对商业敞开大门。瞧瞧那些被征集而来的101位诗人的诗歌手稿的价格,明白人都知道这已经不是定价的问题了,也不是卖不卖得出去的问题了,也不是有没有人买的问题了。这时候,只有那些从来就对诗歌一无所知的俗物才真正只看到定价的数目。”诗人张万新在自己的博客中如此说。
据悉,广州某地产商也购买了100万的作品,将用于其在北京地产项目的展览。
苏非舒作为策划人,他说自己的目的是让诗歌和行为有一次碰撞,他一直认为诗歌的落寞就是因为诗歌没有和其他的行为,例如和商业、艺术等行为发生碰撞,而只是停留在了文本上,所以诗歌越来越冷清,越来越没有生机,正如城乡结合部远比城市或者乡村热闹,因为城市和乡村的差异有了碰撞,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所以,对此次拍卖会,他说:“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开始”。
但这样的行为化真的能拯救诗歌吗?很多人这样问,大家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