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勾引,不抗拒
——读唐朝晖《勾引与抗拒:当代先锋艺术十年纪》
■杨献平
此前好长一段时间,我把先锋仅仅理解为一种姿态,这样的一种认知显然是浅薄的和武断的,甚至有些轻佻和不负责任。先锋应当是对当下的一种深度触摸,是对人类现世精神意识、日常习俗和内心情感的透彻发现、深度摹写和抽象(准确、另类)表达。在唐朝晖《勾引与抗拒:当代先锋艺术十年纪》(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一书当中,我平生第一次领略了当代先锋艺术的魅力,这种魅力完全区别正统的言说和主观意识上狂妄的预言式表达,而是切入内心、击中灵魂、穿透生命的,对于当下人群内心情感、精神状态和日常行为的一种卓越发现和艺术创造。
《勾引与抗拒:当代先锋艺术十年纪》收录了115张当下国内外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先锋艺术作品(图片主编为顾振清先生)。可以说是对当代先锋艺术的一种整体检阅,尽管其中少却了一些具有极端主义性质的绘画和行为艺术作品。唐朝晖在这本书籍当中,以诗人、时代观察者、艺术洞察者和阐释者的姿态,用丰厚、灵动、简约、自由的语言,对这些先锋艺术进行了深刻的灵性发现和思想解读。
《从冷兵器出发》(史金淞《冷兵器》合成钢)是我最喜欢的一组作品,那种燕尾一样的兵刃,被操持者舞动,冷的光亮和锋利的刃朝着所有坚硬和柔软的事物,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强大的,也是具有铁血素质和切骨印象的。唐朝晖的解读似乎更为优雅、含蓄和饱满一些,他在说出,但不告诉,只是以一个提示者的姿态,用极其简短的文字,表达自己的一种内心思想和对艺术的认知态度。
这是令人喜欢的,艺术从来就不只是单纯的告诉,展现的角度和表情,是欣赏的第一要素,也是艺术之所以能够牵引进入、引人联想并自觉思考的组成手段之一。在《明天就可以》(沈少民作品《未知生物》)当中,唐朝晖的发现和思考也是引领和猜测式的,他指出了这一种或者哪一种,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可能性,并且以预言的形式,说出我们乃至“未知生物”存在、展示和隐藏的所在。《数字的毁灭性》(陈曼、张丹摄影作品《喜好》)乍看是一种性或者身体的挑逗,但从本质上说,这似乎更像是一种人性化的隐喻,简单的人体和表情、动作之中,隐藏了更深层次的期盼和迷茫情绪。唐朝晖以《数字毁灭》来阐释这幅摄影作品,显然是有其深刻用意的。
正如他说出的这样一句话:“这是场数字的战争,以欲望的名义来自于他们的双手和大脑。”由此,我联想到尼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当数字统领了人类当下的全部生活,连串的数字成为个人的代名词和身份标示,生存其中的人,何尝不是置身于一场反垄断,但又不得不委身其下的艰苦战争呢?所有的艺术都是智慧的,解读者更其智慧,唐朝晖做到了,在这些抽象,甚至深奥晦涩的先锋艺术当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窥探方法和意趣得知,但却又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洞察其里,识穿本相的。
在杨福东黑白电影作品《竹林七贤》之上,唐朝晖写到了三国魏晋时期“各有抱负”的七位名士,但“今天,找不到这样的竹林。城市公园里有几座仿造的山,将就着以树为竹,我们想着各自的问题。给自己命名,给自己封号,用历史的符号作为招牌贴在自己的额头上。”(唐朝晖《过去吧》)这种洞察和发现是最适合原作,也最体现原作本意的。而却令人深思的是:作为黑白电影的《竹林七贤》和作为文字的《过去吧》散发的意味是悲怆的——深刻的惋惜和现实的沮丧,精神的高蹈与无可奈何的沦丧,使得唐朝晖和杨福东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发出沉重的感叹。
先锋艺术是拒绝肤浅、陈旧和造作的,即便是创作者故作姿态,尤其是行为艺术,现场围观者可能会觉得无聊甚至好笑,但其一旦形成作品,便具备的深刻的用意和尖锐的艺术特质。王书刚的多媒体作品《鼓掌》构图简单,但蕴意是深邃的,所导引的联想和判断可以多种多样,不一而足。而唐朝晖在他的解读文字《身份》当中这样表态说:“你彻底厌恶那种声音。灵与肉的碰撞,表现自己的在场……洁净自己是唯一救赎内心精神的办法。”这种“表态”是隐讳的,也是明确的,他拒绝了直接的申明,而是采取了一种迂回的表达策略。
这似乎就是唐朝晖的机智所在,暗藏刀锋,抵达终点的机智,使得他简短的解读文字满含张力,无望不及,又无所不在,游刃有余。在《当欲望戴上面具》一辑当中,唐朝晖的解读文字似乎优裕了许多,也隐讳了许多,面对那些堪称景点的先锋艺术作品,唐朝晖不再“点到即止”,不再“迂回”,而是显示出自己的一种书写、猜测和表达的激情。杨福音的水墨作品《母子》是极为抽象的,到处都是线条,曲曲弯弯,绕出一个丰饶的母亲,和一个“暗示”一样的孩子。唐朝晖的解读文字《爱与生命"痕》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对于自然生命,尤其是对人间至爱和“生活原色的标识”的“深沉致敬”之心。
优秀的,经典的艺术作品都是指向反复,内核丰厚,蕴意多解的,每一个阅读和观看者都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和精神要求,对作品的认知程度和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唐朝晖以文字的形式,游弋于当代先锋艺术之中,以优雅而丰沛的语言,机智和多解的阐释方式,完成了自己对先锋艺术的一次领悟和穿越,也在这些作品当中,发现了更为广阔的物质本相、人类精神和时代本质,尤其是对当下人群的情感、心灵和精神的窥探、解读和发现,是具备足够深度和广度的。
在随后的《节奏暧昧》、《抗拒的若干颤音》和《被勾引的城市》等三辑当中,唐朝晖的解读和发现都是极为准确的,用语深邃,收发自如,但却能够“见好就收”“峰回路转”,往往,他找到了一个进入和阐发的角度,但却都能“浅尝辄止”,把更多的空间留给读者。可以说,唐朝晖在这本书中的这些大都不长的文字,与那些先锋艺术互为辉映,也相互印证——凝固的文字和图片,艺术和艺术背景,折射的时代品质和人群状态,构成了这本书的最为动人的“风景”和“内涵”。
我相信,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我相信,都会像我一样:要勾引,不抗拒,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能够领略的不仅仅是先锋艺术以及唐朝晖的个人解读,而且还可以使得我们从其中发现更多的,甚至是唐朝晖和那些先锋艺术家们之外的更为庞杂和广阔的艺术蕴藏。
《勾引与抗拒:当代先锋艺术十年纪》
唐朝晖著 图片主编:顾振清
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回忆的天空
——读唐朝晖《勾引与抗拒》
文/高铭
对于作家而言,他所要面对的其实就是一次远未发生的思考。我们在所有的优秀作品里,同样都会读到一个相同的特质,玩味生命的质感。而我手里这一卷散文诗,很明显也是在相同的思考背景下做了一次以自身为圆心对世界的穿越以及针对生命的回答。
我平时里喜欢读散文诗,就因为他自由而兼具的双重艺术性。一篇好的散文诗,一定是集诗歌的不知所云和散文的精微阐发为爆发点,在生活里衍生引领精神的光芒。诗人的作品,在精神层面上做到了自由:“你把这一小点时间段记录下来,但,并没有凝固,一切还在继续。”———
这一卷散文诗最后一首作品最后的一句话,实际上表明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临摹式比照。
散文诗的最大特点在于,目击生活。而我在诗人的作品里处处都能看见生活落下的痕迹碎片,被诗人用奇特的方法粘接起来,体现了自我世界在公共语境中的展开。——“所有的东西都在这里,你希望还能够剩下一种味道,哪怕很陌生。”——历史的背景是所有的创作必须依附的一种现实布景;事实上,这样的语句所代表的仅仅是诗人内心的一种苍茫感。我们可以从这一首简单的吟唱里,体会到三生三世里基于个体经验的相遇、相离,生命原本就是一种复杂的语境……
很显然,散文诗的气质源于诗歌的散漫与生活的随意性。我们不能要求散文诗放弃他最为基本的“小品”气质盲目宏大起来,诗人以其坚决的写作态度避免了散文诗的散文化。诗人的诸多短章会让人觉得很熟悉,也许甚至有些别扭。比如对“竹林七贤”的套用,我们会觉得似乎有一种“啊、啊、”的高深的浅薄。但是,诗人的最后一句:“我们看不见自己的额头,看不见符号,更不要说符号后面的那些节气。”———锋利的平常语境打开了生命里视若无睹的脆弱。最后的两个字:“节气”,实在是精彩。诗人心中隐含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悲歌情怀在此展露无疑。
读散文诗如果把他读成了诗歌是允许的,但毕竟还是错了。诗人在这一点上,很明显的注意了但并不完善。我们在很多章节里,会读到诗人在繁琐的生活以外,对现实人群的一种体验与爱。我们可以从诗人的每一次感叹里,体会他街头巷尾的追寻一份感动的身影
本书介绍:
唐朝晖、顾振清合著《勾引与抗拒——当代先锋艺术十年纪》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唐朝晖,1971年出生,湖南湘乡人。现居北京。个人作品多发表于《北京文学》《山花》《大家》《青年文学》等报刊,多次被《散文"海外版》等报刊转载。出版有散文诗画集《心灵物语》。《我在石灰窑的青春年华》上榜“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
顾振清,1964年生于上海。当代著名艺术策展人、批评家,常居上海、北京。主要策划过的展览有: “欢乐颂”国际当代艺术展、“木马记”当代艺术展、“趣味过剩”纽约展、“成都双年展精选”等当代艺术展。
该书采用一图一文的形式,采用当代百位艺术家十年来的主要作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细节、生活方式和各种奇思妙想,值得回味把玩。《勾引与抗拒》由新生代著名设计师小马哥·橙子装帧设计。其2004年设计的三部作品入围“年度中国最美的书”,2005年又有一部作品获奖“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师对本书的每个版面的每一细节和全书整体的文图都进行了独特而考究的设计。
全书分为五部分:
冷兵器时代:冷的生活和一些物质制约延续着我们。
当欲望戴上面具:人的另一面总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背面。
节奏暧昧:生活的节奏细节里有些暧昧的色彩。
抗拒的若干颤音:站在生活的对面,我们应该抗拒某些生活?
被勾引的城市:与城市相关的文画。
唐朝晖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里屯南30楼南院
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学》编辑部 唐朝辉 收
邮政编码:100027
邮 箱:zhaohuitang@126.com
电 话:1312146997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