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评论 |
先锋作家残雪批文坛大腕自卑懒惰
王蒙王安忆余华格非阿城…… 整体滑坡?
近来,德国汉学家顾彬、先锋作家残雪不约而同公开激烈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相比起顾彬将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滑坡归咎于“当代作家大多不懂外语”,能熟练阅读外文书籍的先锋作家残雪则直指“作家灵魂深处的懒惰与自卑”。
五月出版的《残雪文学观》第一次全面展示残雪对文坛的观察和思考。残雪批评当代文坛名家王蒙、王安忆、余华、格非、阿城等人在经历过追求灵魂创作的小说之外,无一例外地回归到传统,是一种“自卑情结”作祟,是向西方文学浮皮潦草的学习使当代文学整体滑坡。而年青一代畅销作家同样回归传统,他们“虽然寄生在传统文化上,但那只是惯性,他们连传统都懒得去钻研”。
也许这些言辞过于尖锐且不一定被认同,但如果能打破如今文学评论的一团和气,或者能让读者听到更多不同声音。
残雪简介
残雪,1953年生于长沙。小学毕业即失学,做过铣工、装配工、赤脚医生、代课教师等,历时10年,后自学缝纫,和丈夫一起成为个体裁缝。1985年残雪首次发表小说,至今已有400万字作品。代表作有《苍老的浮云》、《长发的遭遇》、《五香街》、《最后的情人》。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
残雪批评名家在退化
王蒙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大潮中,他是那一辈人中最有才华的作家,他甚至张开怀抱接受西方文化(当然也是很有限的)。那个时候,他写下了一系列比较好的、具有一定批判性的作品。但是这位老作家在新世纪里的表演实在令人失望。他的“老王哲学”说来说去就是传统的那套为人、为官之道。可是从那里面哪里看得到一点现代性的东西啊?
阿城一开始写过一两篇好小说,马上江郎才尽。这是因为他在传统中浸淫颇深,无法达到更高境界,现在的社会也不再有古人为文的基础了。结果是非常尴尬,到了《遍地风流》简直就是在强写,在堆砌词藻了。于是只好放弃,从此不写小说。
格非我认为《人面桃花》是格非写得最差的作品,我只看到一个过早衰老的中年人,利用自己有限的一点历史感悟在勉为其难地拼凑所谓的“中国故事”。
余华余华的早期作品优秀,但他代表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大倒退,就是很多男作家到了四十多岁以后,就开始倒退。
王安忆她以前有一些中短篇相当不错,她的长篇“三恋”不好,观念写作,没有真实感情注入到里头。上世纪90年代以后,她的文学观念日趋保守,感觉逐渐匮乏。她近期写了一些怀旧的小说,给人一种很假的感觉,旧文人的所谓浪漫主义,对一切新的东西都看不惯。其实乡村和底层哪里是她写的那个样子?农民的苦、农民的悲她完全没有感觉,还恨不得让农民回到大集体时代去。F158
失望当代文学日益苍白
在《残雪文学观》中,残雪谈到了对当代文学的失望。
她不否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大家都写过一些好东西。但拿到今天来看,那种“好”是很有限的,无论是情感积累还是文化积累都很稀薄。所以她认为那个时候的作品,包括自己早期的一两部作品,缺陷都是很明显的。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我们大开眼界,向西方学到了很多好东西,并运用到创作中,使文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一步步地退化,再也没有向前发展了。”
“作家写过两三部东西之后就空掉了,江郎才尽,转行、用劣质品来蒙骗读者的比比皆是。之所以弄到这种地步,是因为绝大多数作家一开始就没有诚心诚意地去向人家学,只想从人家那里捞点技术过来就算了,只有自己家里的东西使起来才有把握。可以说是心里发虚,投机取巧。”
残雪认为,95%以上的中国作家都愿意在写作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都对西方的那种搞法既不理解又害怕。“说到底,这不是自卑又是什么呢?”
在残雪看来,当代文学作品日益苍白、蒙骗读者、胡乱拼凑的倾向已是不争的事实。“最为致命的特点就是写作的平面化,没有精神境界,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那种东西。”同时,“如果我们的批评家不是像现在这样违背良心地胡说一气,他们早就应当指出文学的水平已下降得不成样子了。”
至于年轻一代畅销作家,残雪说:“几乎所有的畅销书里头都是一点现代性的影子都见不到。即使模仿国外动画之类的作品也是一个传统模式。除了个别作家以及民间一些爱思索的青年以外,场面上的后起之秀几乎无不是懒惰到了极点。虽然寄生在传统文化上,但那只是惯性,他们连传统都懒得去钻研。”
残雪是在国外出书比较多的作家,但也有批评说她的小说在迎合西方人,那些体验不是中国人的体验,至少不是原汁原味。残雪说:“外国人不会都是傻瓜吧?在他们那里,纯文学同通俗文学是分得很清的,而我的作品,属于在纯文学小众阅读圈子里受到青睐的作品。”要说迎合西方人,“卖土特产才是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吧?我同国外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赛,有什么可迎合的呢?”“我才不搞那套所谓文化的原汁原味呢,我只搞我个人的原汁原味。”“我的作品并不是在国内卖不出去,才到国外去‘迎合’西方读者。”
展望
伟大的作品都是内省的
残雪说到心目中的伟大作品是那些具有永恒性的作品。“即,这类作家的作品无论经历多少个世纪的轮回,依然不断地得到后人的解释,使后人产生新感受。这样的作家身上具有‘神性’,有点类似于先知。就读者的数量来说,这类作品不能以某段时间里的空间范围来衡量,有时甚至由于条件的限制,一开始竟被埋没。但终究,他们的读者远远超出那些通俗作家。人类拥有一条隐秘的文学史的长河,这条河在最深最黑暗的地底,她就是由这些描写本质的作家构成的。她是人类多少个世纪以来进行纯精神追求的镜子。”
残雪认为,伟大的作品都是内省的、自我批判的。在她的明星列表中,有这样一些作家:荷马、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圣·埃克絮佩里、托尔斯泰、果戈理、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
在残雪看来,中国的作家如果不能战胜自己的民族自恋情结,就无法继续追求文学的理想。所以她认为内地文坛,很多作家到了四十来岁就开始退化,要么写不出作品,要么用赝品来敷衍、蒙骗读者。
她进一步说,没有精神追求的文学是伪文学,描写表面的经验的文学则是浅层次的文学。
残雪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拥有者,中国作家在这方面本应是得天独厚的。“问题只在于你是否能战胜自己的文化的惰性,从另一种文化中去获取这种开拓的工具。我们不去开拓,那个广大无边的领域就根本不属于我们。一位作家,不论他用什么方法写作,只要他有认识自我的好奇心,改造自我的冲动,有开阔的胸怀,就一定会进入人性探索的深层领域,将那个古老的矛盾进行我们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演绎,在自救的同时影响读者,改造国民性。” 李峥嵘F158
格非回应
好作品要时间来证明
我认为作家没有必要和媒体走得太近,媒体本身有它的一些特质和规则,这是很不一样的。说到顾彬批评当代文学,我认识他,有些观点也是他的一贯看法,但有两点,一个是我觉得他的本意或者原话可能不是那样,再一个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老不出好作品也难怪别人说,自我反省很重要,与其关注批评不如埋头写出好作品。
你要问我对残雪的批评的看法,我的看法就是没有任何看法。作家作品写出来,大家都能看到,都有发言权,也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作品只是作品,不是谁一个人说了算的。对作家来说,关键是出好作品,而不是去关注别人在说什么,也没有必要去害怕别人说些什么,这不是最重要的,兴趣不应该放在那上面,不能老去想别人说你好不好。每个作家都要学会自我反省,而不是去提醒别人反省,有自己的东西这很重要。
文学作品是要传之后世的,要经受时间的检验和考验。什么是好作品?不一定现在那些动辄印一百万册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可能再过些年没有人能想起来,我只是说可能。而印数少的作品不见得就不好,有的书一开始可能只有几十个人在看,在评论,但这不能说明什么,真正的好作品是要靠时间来证明的,几十年后可能还有人在看,在评论,时间弥久它自身的价值才慢慢散发出来,光芒日益耀眼,文学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 李晓
王蒙王安忆余华格非阿城…… 整体滑坡?
近来,德国汉学家顾彬、先锋作家残雪不约而同公开激烈批评中国当代文学。相比起顾彬将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滑坡归咎于“当代作家大多不懂外语”,能熟练阅读外文书籍的先锋作家残雪则直指“作家灵魂深处的懒惰与自卑”。
五月出版的《残雪文学观》第一次全面展示残雪对文坛的观察和思考。残雪批评当代文坛名家王蒙、王安忆、余华、格非、阿城等人在经历过追求灵魂创作的小说之外,无一例外地回归到传统,是一种“自卑情结”作祟,是向西方文学浮皮潦草的学习使当代文学整体滑坡。而年青一代畅销作家同样回归传统,他们“虽然寄生在传统文化上,但那只是惯性,他们连传统都懒得去钻研”。
也许这些言辞过于尖锐且不一定被认同,但如果能打破如今文学评论的一团和气,或者能让读者听到更多不同声音。
残雪简介
残雪,1953年生于长沙。小学毕业即失学,做过铣工、装配工、赤脚医生、代课教师等,历时10年,后自学缝纫,和丈夫一起成为个体裁缝。1985年残雪首次发表小说,至今已有400万字作品。代表作有《苍老的浮云》、《长发的遭遇》、《五香街》、《最后的情人》。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
残雪批评名家在退化
王蒙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大潮中,他是那一辈人中最有才华的作家,他甚至张开怀抱接受西方文化(当然也是很有限的)。那个时候,他写下了一系列比较好的、具有一定批判性的作品。但是这位老作家在新世纪里的表演实在令人失望。他的“老王哲学”说来说去就是传统的那套为人、为官之道。可是从那里面哪里看得到一点现代性的东西啊?
阿城一开始写过一两篇好小说,马上江郎才尽。这是因为他在传统中浸淫颇深,无法达到更高境界,现在的社会也不再有古人为文的基础了。结果是非常尴尬,到了《遍地风流》简直就是在强写,在堆砌词藻了。于是只好放弃,从此不写小说。
格非我认为《人面桃花》是格非写得最差的作品,我只看到一个过早衰老的中年人,利用自己有限的一点历史感悟在勉为其难地拼凑所谓的“中国故事”。
余华余华的早期作品优秀,但他代表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大倒退,就是很多男作家到了四十多岁以后,就开始倒退。
王安忆她以前有一些中短篇相当不错,她的长篇“三恋”不好,观念写作,没有真实感情注入到里头。上世纪90年代以后,她的文学观念日趋保守,感觉逐渐匮乏。她近期写了一些怀旧的小说,给人一种很假的感觉,旧文人的所谓浪漫主义,对一切新的东西都看不惯。其实乡村和底层哪里是她写的那个样子?农民的苦、农民的悲她完全没有感觉,还恨不得让农民回到大集体时代去。F158
失望当代文学日益苍白
在《残雪文学观》中,残雪谈到了对当代文学的失望。
她不否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大家都写过一些好东西。但拿到今天来看,那种“好”是很有限的,无论是情感积累还是文化积累都很稀薄。所以她认为那个时候的作品,包括自己早期的一两部作品,缺陷都是很明显的。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我们大开眼界,向西方学到了很多好东西,并运用到创作中,使文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一步步地退化,再也没有向前发展了。”
“作家写过两三部东西之后就空掉了,江郎才尽,转行、用劣质品来蒙骗读者的比比皆是。之所以弄到这种地步,是因为绝大多数作家一开始就没有诚心诚意地去向人家学,只想从人家那里捞点技术过来就算了,只有自己家里的东西使起来才有把握。可以说是心里发虚,投机取巧。”
残雪认为,95%以上的中国作家都愿意在写作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都对西方的那种搞法既不理解又害怕。“说到底,这不是自卑又是什么呢?”
在残雪看来,当代文学作品日益苍白、蒙骗读者、胡乱拼凑的倾向已是不争的事实。“最为致命的特点就是写作的平面化,没有精神境界,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那种东西。”同时,“如果我们的批评家不是像现在这样违背良心地胡说一气,他们早就应当指出文学的水平已下降得不成样子了。”
至于年轻一代畅销作家,残雪说:“几乎所有的畅销书里头都是一点现代性的影子都见不到。即使模仿国外动画之类的作品也是一个传统模式。除了个别作家以及民间一些爱思索的青年以外,场面上的后起之秀几乎无不是懒惰到了极点。虽然寄生在传统文化上,但那只是惯性,他们连传统都懒得去钻研。”
残雪是在国外出书比较多的作家,但也有批评说她的小说在迎合西方人,那些体验不是中国人的体验,至少不是原汁原味。残雪说:“外国人不会都是傻瓜吧?在他们那里,纯文学同通俗文学是分得很清的,而我的作品,属于在纯文学小众阅读圈子里受到青睐的作品。”要说迎合西方人,“卖土特产才是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吧?我同国外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赛,有什么可迎合的呢?”“我才不搞那套所谓文化的原汁原味呢,我只搞我个人的原汁原味。”“我的作品并不是在国内卖不出去,才到国外去‘迎合’西方读者。”
展望
伟大的作品都是内省的
残雪说到心目中的伟大作品是那些具有永恒性的作品。“即,这类作家的作品无论经历多少个世纪的轮回,依然不断地得到后人的解释,使后人产生新感受。这样的作家身上具有‘神性’,有点类似于先知。就读者的数量来说,这类作品不能以某段时间里的空间范围来衡量,有时甚至由于条件的限制,一开始竟被埋没。但终究,他们的读者远远超出那些通俗作家。人类拥有一条隐秘的文学史的长河,这条河在最深最黑暗的地底,她就是由这些描写本质的作家构成的。她是人类多少个世纪以来进行纯精神追求的镜子。”
残雪认为,伟大的作品都是内省的、自我批判的。在她的明星列表中,有这样一些作家:荷马、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圣·埃克絮佩里、托尔斯泰、果戈理、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
在残雪看来,中国的作家如果不能战胜自己的民族自恋情结,就无法继续追求文学的理想。所以她认为内地文坛,很多作家到了四十来岁就开始退化,要么写不出作品,要么用赝品来敷衍、蒙骗读者。
她进一步说,没有精神追求的文学是伪文学,描写表面的经验的文学则是浅层次的文学。
残雪认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拥有者,中国作家在这方面本应是得天独厚的。“问题只在于你是否能战胜自己的文化的惰性,从另一种文化中去获取这种开拓的工具。我们不去开拓,那个广大无边的领域就根本不属于我们。一位作家,不论他用什么方法写作,只要他有认识自我的好奇心,改造自我的冲动,有开阔的胸怀,就一定会进入人性探索的深层领域,将那个古老的矛盾进行我们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演绎,在自救的同时影响读者,改造国民性。” 李峥嵘F158
格非回应
好作品要时间来证明
我认为作家没有必要和媒体走得太近,媒体本身有它的一些特质和规则,这是很不一样的。说到顾彬批评当代文学,我认识他,有些观点也是他的一贯看法,但有两点,一个是我觉得他的本意或者原话可能不是那样,再一个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老不出好作品也难怪别人说,自我反省很重要,与其关注批评不如埋头写出好作品。
你要问我对残雪的批评的看法,我的看法就是没有任何看法。作家作品写出来,大家都能看到,都有发言权,也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作品只是作品,不是谁一个人说了算的。对作家来说,关键是出好作品,而不是去关注别人在说什么,也没有必要去害怕别人说些什么,这不是最重要的,兴趣不应该放在那上面,不能老去想别人说你好不好。每个作家都要学会自我反省,而不是去提醒别人反省,有自己的东西这很重要。
文学作品是要传之后世的,要经受时间的检验和考验。什么是好作品?不一定现在那些动辄印一百万册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可能再过些年没有人能想起来,我只是说可能。而印数少的作品不见得就不好,有的书一开始可能只有几十个人在看,在评论,但这不能说明什么,真正的好作品是要靠时间来证明的,几十年后可能还有人在看,在评论,时间弥久它自身的价值才慢慢散发出来,光芒日益耀眼,文学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 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