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朔发飙;一场非暴力抵抗式对骂

(2007-03-04 10:08:07)
分类: 新闻
王朔:在骂声中重出江湖
http://www.sanqindaily.com 2007-3-4 2:44:21
文/本报记者 黄小春

    王朔复出 炒作还是寂寞难耐

    借助一口红嘴白牙和灵活有力的舌头,“骂家”王朔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和媒体的宠儿,而关于他为何在偃旗息鼓若干时日之后,又一次“重出江湖”的原因,也成为外界猜想的主题之一。甚至有人直指王朔的再次开骂最主要的目的只是为了利益——为“盟友”徐静蕾名下的“鲜花村”网站叫卖,赚取人气和点击率,也有人猜测,其真正的目的是为将于2007年3月出版的新作《我的千岁寒》“预热”……

    也许,猜想并不是无风起浪。

    王朔复出之后,其作品只放于徐静蕾的网站“鲜花村”,并向外界宣布新作将以“鲜花村”为惟一平台并收费阅读之说,而这种说法目前也得到鲜花盛开影业公司的确认。“鲜花村”是徐静蕾成立的鲜花盛开影业有限公司的官方网站,公司相关人员表示,此事正在紧张筹备中,预计将于三月面世,沉寂多年的王朔已有200万字在手,只等网站调试好就陆续上挂。此外,该公司也声称,除文字外,还将涉及王朔很感兴趣的电子音乐,此外还会有评论区,有任何意见都可以在此区与王朔本人交锋。而另一方面的猜测也在近日得到了证实:出版人路金波近日透露,王朔的新作《我的千岁寒》将于三月中旬上市。

    这也许是关于王朔复出的最世俗,但也最准确的猜想,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讲,更喜欢从一些“形而上”的方面去解释王朔的复出。

    《南都周刊》副主编长平发文表示,王朔个人的声音之所以能够发出如此大的回响,与我们所处的这个“批评黑洞”时期有关。另外一些文化人更是对王朔其人及其言行何以产生做了深刻剖析,认为王朔的履历成为“八十年代社会转型过程的一个写照”。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猜测,王朔还是在一片争论声中“复出”了,骂人以及被骂似乎将成为王朔复出的必然宿命。有意思的是,王朔本人并不承认“复”出这个强加于自己的词汇,此前《三联生活周刊》和《南方周末》在采访王朔时都将他再次面对媒体说成是了“复出”,王朔首先对“复出”这个概念进行了否定,“我没觉得我走过”,并称6年的时间不算长,“复出”只是别人的感受。

   

    王朔发飙

    一场非暴力抵抗式对骂

    作为一个职业“炮手”,王朔显然秉持着“不在骂声中沉默,就在骂声中爆发”的处世原则,所以他的复出也理所当然地在一阵口水战中宣告完成。说实话,很多人特别是挨骂者对王朔那种京痞式的油腔滑调感到难以招架,所以常常在双方还处于远距离“阵地战”的时候,就不幸成为他的“炮灰”。但凡事皆有例外,总有几个勇气能够冲破火线,近距离的与“炮手”展开巷战,比如当王朔遇到了邱华栋。

    1月26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写城专题”就王朔当选为北京代表作家的调查进行采访,邱华栋就此发表了“王朔过气了”、“我们已经越过了王朔这具‘尸体’”等言论,随即王朔“打蛇随棍上”般的跟进,两人在该报展开了新一轮的舌战。关注两人争吵没有多少意义,因为争吵的话题本身就没有意义,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这两个人的争吵方式。以目前的状况来看,邱华栋显然也“不是一盏省油灯”,其在论战当中的言辞之激烈程度直追对手,大有平分秋色的趋势,而对于这样一场与学术无关,为论战而论战的口舌之争,绝大多数人在此时选择了沉默和“任他去”的态度,倒是也曾经张扬不羁的“北大醉侠”孔庆东,在另外一个采访中认真地表示:对王朔的骂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回应。”

   

    王朔语录

    ●你演得很好啊,装纯,本来就是你的路子。

    ●观众很可爱,观众能吃粗粮。

    ●平时大家都装,不装早打出脑浆子来了。社会,就是一帮人在那儿装呢,谁不装,有人找你聊。人类就是装着装着,才进步的啊。

    ●人挡着我,我就给人跪下———我不惯着自己。

    ●这人太讨厌了,不接电话就是告你,我不爱接———我就不能让他觉得有志者事竟成。

    ●全国一年只放一部电影,大片和大片还互相躲呢。放两,今年就太热闹了。没什么见识的小报记者就得满世界嚷嚷有擂台。还不如样板戏呢,那还八个呢。

    ●我觉得贾樟柯同志成熟得太快了,他的访谈已经超过了他的电影。他越坚定自己要什么,越像一个80年代的校园精英,无比正确,但属于强行跟人民站在一头的。

    ●我前些年一直演一个北京流氓王朔,其实我不是。我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我内心真的很美,我没有害过人,没有对不起人。我没有欺负过比我弱小的人。

   

    永垂不朽的舌头

    大嘴巴的王朔复出了,就像被扔进一池腐水里的石头一样,其所引发的震动和泛滥却让人分外的难忍。看看近期王朔和邱华栋、周瑟瑟、张一一等众作家的口水战,“屎”啊、“粪”啊、“抽”啊、“决斗”啊等词汇充斥其中,怎么看怎么不像正常、理性的纸上交锋,更像是文化流氓的一场街头巷斗。

    文人斗嘴无可厚非,但讲究得应该是唇枪舌剑而且“兵不血刃”,才能达到于己思想交锋,与人阅读受益的效果,也才能理直气壮地将其言论刊登在媒体之上以飨读者。但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王朔等人的论战,显然他们的言行也许都不够资格在媒体刊发,但恰恰是王朔等人及他们“恣意言说”,却分外的受到了媒体和舆论制造者的欢迎,纷纷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争先刊登,从而达到抓人眼球、获取利益的目的。

    从小说到“妄说”,王朔人生轨迹呈现出了一个诡异的不规则曲线。王朔是否过气?是人们争论和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偃旗息鼓若干年之后,他的作品是否还会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受欢迎,因为新书还没有上市,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就在现在,王朔起码证明了一点:他的舌头还没有过气。因此我们也许可以大胆的推断,即使王朔真的有朝一日“弃笔从说”,专以一张肆无忌惮地大嘴谋生,也应该会活得比一般平头百姓更滋润。因为在这样一个以纯粹视听判断来引导思想的时代,聒噪者永远比沉默的大多数更容易得宠。

    惟有舌头,永垂不朽!

   

    王朔“舌战”图谱

    王朔VS舒乙

    舒乙:老舍代表永远的北京

    怎么能这么界定呢,这个调查结果是不准确的,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老舍代表北京”,老舍代表的不是北京的过去,而是永远的北京,永远的北京人,极其丰富可爱。王朔讨厌北京,作品里都是痞子话,由字面及表里对北京都充斥着刻骨的仇恨。

    王朔:舒乙不配叫“老舍先生”

    舒乙说我刻骨仇恨北京,北京是他们家的,而且他配说老舍先生4个字吗?老舍先生是他叫的吗?他应该叫爸爸、叫父亲,老舍先生当年怎么死的?我就拿他当反面教材教育我女儿,我说你要是将来成他那样,现在就赶紧走人。

   

    王朔VS春树

    春树:王朔代表军区大院新移民

    王朔能代表海淀区军区大院那些跟着父母来到北京的新移民,准确说是军事博物馆往西,玉泉营往东。还不是中关村,二环以内的胡同串子,他也代表不了,在文学上,那些人没有话语权。在老舍去世之后,能坐上京味小说头把交椅的也就是王朔了。石康努努力没赶上,狗子不错,没有向上的趋势,可能太向上了就不舒服了。

    王朔:春树别装傻了

    80后老实说我看过春树的,春树别装傻了,我认识她。她万寿路的孩子,老实说她那个《北京娃娃》写得不错。

   

    王朔VS邱华栋

    邱华栋:王朔的北京属于80年代

    这太不靠谱了,听到这个结果不免让人厌恶。王朔过气了。他笔下的北京属于上世纪80年代,而90年代后的北京几乎没有被反映。尽管我们从王朔那儿有所继承,但我们已经越过了王朔这具“尸体”,在我们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找到90年代至当下最真实鲜活驳杂的北京。

    王朔:邱华栋走错了路

    邱华栋别写小说了,他就是属于我说那个没有年轻过的,你看过邱华栋小说吗,写得真次,充满着对有钱人生活虚幻的那种张望。他走错路了,他原来是哪儿一记者,工商时报一记者,您就奔质朴于商人之间去吧。

(三秦都市报 2007-3-4 02:4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