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初春,我的生活里增添了一位新朋友。一位诗人、小说作家。而这一切,缘自新浪博客赐予的机缘。
有天夜里,随意在新浪的博客里游荡,不经意间闯入了神秘的诗人群落,也走进了瑟瑟先生的卡秋主义——一个关于诗歌的天堂http://blog.sina.com.cn/m/zhousese,轻轻链上。
想起自己也有些像诗歌的文字,于是斗胆张扬起来,贴在自己的空间里。偶然,有周先生匆忙经过时留下的诗一样的点评和鼓励。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收到了周先生的诗集——《17年周瑟瑟诗选》。挺拔古朴的牛皮纸书封,大大的红色17年字样招展在诗人瘦削的仰望空间里,一枚怀旧的老印章跃然占据封底上侧,印章上格外清晰地雕琢着“1985——2001”这样的岁月痕迹。
书内所有的文字都象象牙色的胶版内文般挺括沉静,一行行疏朗端正的标宋,沉淀着岁月凝固在诗人内心的芳香与挚着。17年的岁月与痴迷,浓缩在一本一百多页的诗集里,显得格外丰满厚重。
把爱情的力量推到极点,长发从天边拖向墓地……——《苍白》
我闯荡江湖,咽下苦水,目送朋友死去,花草开遍天涯,我的双眼更加清澈……——《江湖》
我在书中幸福地流下悔恨的泪水,我打开妻的包裹,一股香气使我醒悟/那娇艳的樱唇,我终生的守望/跪下又飘落的是火焰,是我的身体。——《祖国之书》
这样的句子,在17年的尘埃中跨越了浪漫主义和市场经济两个不同的时代,并在时空的交叉和杂陈的交错中,让周先生的诗歌具有了别致与复杂交替的错层感。
作家与诗人们如是评论他。
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周先生点亮着中年精英们的青春,带领他们重温旧梦,并在高楼林立的滚滚红尘中,大胆地为那些越来越干涸的心灵疗伤。
他是中关村IT行里闻名的师爷、是诗人、是小说家、是中年男性。比起被盗版的《野花》,风行的《暧昧大街》《北京果儿》等,我觉得周瑟瑟的诗歌更为沉静、敏感、开阔、真实;比起小说的文字,他的诗歌语言更有突破力、想象力,也更加纯粹。那些文字所代表的是六十年代末的一代旧人,对诗歌曾经的激昂与梦想。
在越来越多的人于诗歌的古朴与落寞中打马绝迹的时候,他招展着自己的灵魂,以卡秋主义的旗帜,在红尘中彻底坚韧起来,在可以读懂那些文字的群落中,绽放成一道成熟眩目的彩虹。
如果你没有用诗歌滋养过自己的青春,必定读不懂周瑟瑟。
__小糊涂于2006年6月14日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