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88年,两个卡丘主义者在武汉(中,右为邱华栋)

(2006-02-02 11:24:44)
分类: 新闻
“卡丘主义”新小说创作引发评论界争议
2006-01-09


http://book.cyol.com/img/2006-01/09/yehuazhankai.jpg

  中青在线专稿  被评论界称为“卡丘主义小说家”的周瑟瑟近日向记者透露,他的长篇小说《野花为谁开》已由延边大学出版社推出,参加元月的北京图书订货会。这部长篇小说是周瑟瑟继诗意小说《暧昧大街》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又一部在网络上引发争议的“IT情爱小说”,在天涯、新浪、博客中国、搜狐、QQ读书等网络论坛受到追捧,读来让人“笑与哭泣交替”的小说。

  据作者周瑟瑟介绍,“卡丘主义”是由周瑟瑟、朱鹰等人倡导的文学艺术流派,强调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生理反应”,提倡突破旧的模式,尽量发现新的生活可能性。“卡丘主义”是对“人类社会的生理现象”的高雅而真实的写作。人们通常把人群中的嬉戏者与警世者混为一谈,“卡丘主义”者在严肃中嬉戏,在嬉戏中警世,它既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现实主义。一个来自中产阶层的卡丘者不会把卡丘当作后现代的消费方式,而是当作后现代的思考方式,甚至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周瑟瑟的小说中,“暴露和解放的心理”已经帮助作者也帮助读者破解了许多生活中的困境。用文学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卡丘主义”的理想,“卡丘主义”也是“成书的博客”,这是新文明的特征之一。

  周瑟瑟还解释说,“卡丘主义”的观点是:“无聊”与“无知”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形态,只有通过故意的“有趣”与“认知”,才能消除“无聊”与“无知”对人内心的伤害,达到“卡丘的彼岸”,获得“卡丘的快乐”,成为拥有“有卡丘精神的人”。“有趣”其实是人类战胜自身的最好的方法,让你的梦变得“有趣”,让你的爱变得“有趣”,让你的生与死变得“有趣”。在“有趣”中去认识你自己,认识你生存的世界,认识正确与错误的悲哀。这就是“卡丘主义”,因为它没有真理,所以更加重视接近真理的快乐。

  《野花为谁开》是周瑟瑟“卡丘主义”小说系列第一部,小说以细腻而优美的语言风格描写了中关村某IT外企副总裁胡春在情感与商场上的悲欢,他与他妻子丁香玉之间对爱情与婚姻的坚守与背叛。小说分为情感与商战两条发展线索,故事性极强,情感的痛苦与欢愉,商场的无聊与搞笑,被作者写得入木三分、精彩纷呈。并且小说中穿插了大量对青春爱情的回忆,增强了主人公胡春与丁香玉在现实的诱惑下一步步滑向世俗、悲伤、分离、崩溃,直至走向死亡的悲剧气氛。小说无厘头的商场真相揭露与婚姻的崩溃交叉进行,读来让人悲喜交加,对现实的失望与厌恶,对爱情的渴望与丧失,在小说中发挥到了极致。正如主人公胡春在小说中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灯红酒绿的城市,这充斥着吃吃喝喝桌下交易的市场经济,我置身其中,像个演员一样游刃有余,该笑时笑,该哭时哭。时间过得真快,十二三年仿佛只应酬了一场酒宴,那个曾经滴酒不沾、一说假话就满脸绯红的我,如今已练得五毒俱全、八面玲珑。曾经的纯情啊,曾经的理想啊,成了如今脱口而出的假话,说了就忘,一文不值,好像从肠胃里呕吐而出的污秽物,让自己都厌恶。这就是我的现状,但我只要是不喝醉时,对此还极为满意。当然,在我喝醉时,我会像一个泼妇似的骂娘,连客户、老板、上帝和这个世界都一齐诅咒。”胡春的感叹何尚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叹:“短短几年,一切都没什么味道了,就这猪蹄美味依旧。其实丁香玉还是那个丁香玉,猪蹄还是那个猪蹄,是什么在发生变化?是那个我曾经深爱着的女人?还是滚滚洪流一样泥沙俱下的生活?”是的,这就是“卡丘主义”最真实的生活,这就是作者要通过这部长篇表达的主题。在泥沙俱下的真实生活面前,痛苦的悖论就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谁都没有办法回避这样精彩而伤感的生活。唯有在死亡面前丁香玉才得到了最后的解脱。

  到底什么是“卡丘”呢?周瑟瑟解释说,“卡丘”是“文化”一词的英文CULTURE的发音,但当我们发出“卡丘”的声音后,与“文化”一词并无直接的关系。“卡丘”就是“卡丘”,是我们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出版观、阅读观、写作观、传播观与生活观。简言之,“卡丘”是个赤裸的婴儿,“卡丘”是朵陌生的鲜花,通过我们的行为给它命名。也就是说,它现在并不具备唯一的意义。只有在探索与找寻中,我们才能得到“卡丘”的真谛。作为一个松散的自由的文学艺术流派,“卡丘主义”写作走在其编辑出版行为之前,什么是“卡丘主义”写作?简言之,它就是周瑟瑟、朱鹰、海啸、路云、夏志华等人的写作。我们并不主张一定要破坏什么,也不主张一定要建设什么,我们认同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主张表达内心里不被人所知的那一部分,对未知世界与人的探求是“卡丘主义”者所要做的。
  前“非非主义”诗人、著名出版策划人朱鹰认为,周瑟瑟在《野花为谁开》的创作“比村上春树还要小资,比王朔还要‘痞气’;周瑟瑟至少在文革后开拓了将情爱小说写得比较真实的'新领域',他是真正的'卡丘主义者'。他通过小说消解了情爱与婚姻的矛盾,表达了他最真实的私密的'卡丘‘式的情感生活,所以说,《野花为谁开》可能就是他最真实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但也有文学评论家持不同的意见,认为周瑟瑟所倡导的“卡丘主义”写作只是西方的“达达主义”的翻版,不是一个真正的文学艺术流派,甚至只是一种网络小说写作行为。周瑟瑟强烈怦击了这种说法,他说:“'卡丘主义’是一种严肃的文学艺术创作,与'达达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是充满爱与忏悔意识的60年代末出生的一批人,我们在清理过去的情感生活负担,我们的理想是变得更加清醒。”

  (《野花为谁开》“卡丘主义书库”之周瑟瑟小说,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定价24.80元)。


  著名评论家对《野花为谁开》的评论:

  小说家周瑟瑟在鼓吹令人感到新奇的卡丘主义,按我的理解,这是他在一种极端的叙述方式向中产阶级慵懒无聊的审美趣味挑战。他试图用直露中含有隐喻意味的书写态度来建构自己独有的生存哲学,当然,这是一种小说意义上的哲学形态。在小说创作普遍缺乏对当代读者心灵产生冲击力的今天,我相信他的姿态必然会使人惊骇,并最终会生发出精神的喜悦。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著名评论家 程光炜

  周瑟瑟从一开始就抛开,或者说打碎了日常的面具。他的快乐之笔直探生命和生活的本原。在那里,点成了面,成了舞台,成了屏幕;在那里,一群衣冠入时、灵魂灰暗的男女纵情上演着现实的活剧,或皮影戏。他的小说由此而自成一个世界。这是一个以性爱为枢机旋转的世界,一个既自我敞开、又敞向所有人的世界,一个试图以有趣应对无聊、以认知破解无知、以戏剧性抓住破碎、以暴露谋求解放的世界,一个被平面化和泡沫化、同时又出没着欲望水怪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坦诚和无耻、持守和放荡、激情和疯狂、真实和虚妄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而对人性的冷静敲打混合着对破绽百出的纯情的追怀和由性幻想所激发的迷乱飞翔。这就是周瑟瑟的“卡丘”世界吗?我不知道;我只听到了他从这个世界内部发出的半是快意、半是无奈的暗笑。

  --作家出版社编审 著名评论家 唐晓渡

  周瑟瑟至少在文革后开拓了将情爱小说写得比较真实的“新领域”,他是真正的“卡丘主义者”。因为他的小说中没有真理,所以他更加重视接近真理的快乐。

  --著名图书策划人 非非诗人 朱鹰

  《野花为谁开》在展示人物的身体获得各类自由并表现出强烈的工具意识时,小说中的人物表现自然而又自如,社会也十分从容,并无太多的窘迫感,小说如此冷酷地展示,并不是作者叙事的无可奈何。《野花为谁开》残酷得既不批评社会的过失,也不展示人的软弱搏得人们同情,他直截了当地展示了处境的真实性。

  --中央电视台记者 评论家 夏志华

中青在线专稿(S-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