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太平猴魁 绿意时卷 茶梦余甘

标签:
旅游 |
@安徽旅游论坛
到达太平猴魁茶文化馆的那一日,我们每个人,定会都有恍如隔世之感。黄山脚下也许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地方,空气里那种让人屏息的静谧,潺潺水声中能分辨风吹过的声音,叫人没来由地安定下来。视野所及之处,便是深浅不同的绿色,这里的展览馆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处处流淌着浓厚的徽州文化色彩,同时在细节中,亦书写着深厚的企业责任感。
一杯太平猴魁放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嫩绿的茶叶在水中绽放起舞,或浓或淡,在氤氲的茶香中,随着时光的长河,我们在讲解员深入的介绍中,走入时光的旅程:黄山雨量丰富,山中温差大,云雾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云雾的滋润,促使芽叶中芳香油积聚,使叶芽保持鲜嫩,自然能制出色香味俱佳的好茶。据介绍,太平猴魁创制于1900年前后,当时祖居猴坑的方南山、方先柜等方氏祖先,采用传统的植茶方法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在猴坑一带精心选择又壮又嫩的茶叶制成,平扁挺直,两叶一芽的太平猴魁,其色香味俱佳,因其为尖茶之魁首,取其产地猴坑之“猴”字,命名为“太平猴魁”,打造出“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1915年,太平猴魁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茶品的艳冠群芳、历史的浩淼烟波、壮阔的黄山风景,使它的名字,早已超出茶叶名称的范畴,成为人所共知的传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平猴魁的标志长刀型,必须要用手掌压制,机器无法取代,因此有人感叹的说,太平猴魁茶叶,就是一片片数出来的!
这就是黄山创造的奇迹,由于皖南道路艰险,其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从最为独特、珍贵的绿茶——太平猴魁,到美食,到歙砚、徽墨,砖雕、木雕,无不散发着历史神秘的光彩。品茶结束的宴会中,我们品到了和名茶齐名的徽州名菜,到被戏称为“盐重好色,轻度腐败”的臭鳜鱼。相传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带鱼贩将桂鱼以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途中为防止鲜鱼变质,采取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经常上下翻动,如此七、八天抵达屯溪等地。此时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质未变,只是表皮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特殊气味,但是洗净后经热油稍煎,细火烹调,非但无异味,反而鲜香无比,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都说本地酒配本地菜,本地茶和本地菜的搭配,不也同样是茶香茶韵美食美酒的绝配?
一夜安眠,没有霓虹灯的夜晚,朦胧而安静。栖居在院子正中花坛里的茶树甜甜的睡着,不远处黄山的壮阔,便是我们窗外迷人的风景。
第二天,我们便开始轻装简从,向太平猴魁的核心产地——猴岗前进。猴岗所在的小山坡海拔仅700余米,鲜有游人前来,我身边脚下的每个细节,每一次远眺,每一回小坐,每一番回眸,都书写着太平猴魁绵延深厚的苍茫往事,由于茶树多生长在山坡背阴树,这里并没有一望无际的广阔茶园,只有轻灵隽雅、暗香浮动的茶树,映着碧蓝的天空,婆娑的翠竹,让我把对茶的痴迷,从心灵深处荡出来,说不清道不明的和谐和舒服。
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一次误入采茶人道路的历险,才使我真正感叹茶人的艰辛:这里没有路,只有万丈悬崖上部,一个个倾斜度达30度以上,能放下一只脚的脚窝,我们需要集中全部精力,才能在集体力量的保护之下,勉勉强强地,心惊胆战地,挤过所谓的“道路”,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跌下悬崖,粉心碎骨,但这却是采茶女最普通的“日常工作”,每年清明之后,谷雨之前,采茶女们就会在天时地利的配合下,在最艰险的地方,采下最新鲜的嫩茶,因产量有限,自然,也就极其珍贵。
因此,当我们历尽艰险来到人均20万元年收入的猴岗村时,对茶人茶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里,曾经也是一贫如洗,只到数十年前,退伍军人方继凡带领全村人靠种植营销太平猴魁从零做起,才一点点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如今,方继凡已是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十大杰出村官之一,拥有茶园1600余亩,山下的猴坑村,与北京上海的任何高档住宅小区毫无二致,但猴岗村,却只是两三层未曾修饰的小屋,平台上,还晾晒着平常农家的农具,当我深深凝视着它,忽然产生了身在法国乡村小镇的错觉,它是美丽的天空之城,它,也是黄山村庄的眼中之瞳,它,或者不是景区的典范,但却是大时代中弄潮儿的典范,它适合有盼望的人,在有限的背后,安排着无限的无限,任我们的想象力,在文学和艺术的无穷解喻中肆意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