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所谓糖尿病心脏病是指由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血管病变。
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心脏病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约占90%以上,尤其是老年病人。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专家将糖尿病心脏病分为四种类型,即(1)心脏微血管病变;(2)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如冠心病,心肌梗死);(3)心肌病变(也称为“糖尿病心肌病”);(4)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如迷走神经功能损害)。其中,第2类型属“大血管病变”,还可发生脑动脉、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的病变;而第1类型属“微血管病变”,还可出现眼底的“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的“肾小球硬化”等。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心脏病对患者的危害性不尽相同,比如,糖尿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可发生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糖尿病心肌病可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等。由此可见,积极防治糖尿病心脏病,对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认为,防治糖尿病心脏病应抓住下面两个原则。
(1)积极控制“四高”(即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多数专家认为,治疗糖尿病不仅局限于控制高血糖,还应从降压、调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生活方式等全面进行治疗。应当明了“治不达标,等于未治”的观念,提出具体治疗达标的数值为:①血糖(空腹<7.8mmol/L餐后两小时<10.0mmol/L);②血压<140/90mmHg(最佳<125/85mmHg);③血脂(甘油三酯<2.2mmol/L,胆固醇<5.7mmol/L,低密度脂蛋白<3.6mmol/L,高密度脂蛋白>0.9mmol/L);④血液黏稠度基本正常。
(2)治疗心脏并发症由于心脏病并发症的病变弥漫而严重,预后不良,应强调早期发现和治疗,比如,控制“四高”对防治心血管并发症至关重要,一旦出现并发症(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必须立即由专科医院按具体病变的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期减少糖尿病心脏病的病死率。
糖尿病性心脏病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
(1)无痛性心肌梗塞。据统计糖尿病人发生心肌梗塞较非糖尿病人增多,约42%的心肌梗塞是无痛性,病人仅有恶心、呕吐、心力衰竭,或心律不齐或心源性休克。糖尿病发生心肌梗塞死亡率高,且缓解后复发率较高。
(2)猝死。糖尿病性心脏病者偶因各种应激、感染、手术麻醉等可致猝死。临床上呈严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起病突然,有的病人仅感短暂胸闷心悸,迅速发展至严重休克或昏迷状态。
(3)休息时心动过速。这种心率增快,不易受条件反射影响。凡休息状态下心率每分钟大于90次者应疑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休息时心动过速是由于糖尿病早期迷走神经受累,以致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所致。
(4)体位性低血压。当病人从卧位起立时如收缩期血压下降大于4.0kPa(30mmHg),舒张压下降大于2.7kPa(20mmHg)时称为体位性低血压或叫直立性低血压。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时病人常感头晕、软弱、心悸、大汗、视力障碍,甚至昏倒,体位性低血压是糖尿病神经病变中晚期表现,其发生机理可能由于血压调节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损害所致。
资料显示、糖尿病人并发冠心病比一般人高2-3倍。糖尿病性心脏病与一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不同之点,前者有心肌微小血管病变,小血管内膜增生加剧,心肌的缺血、缺氧更加严重,并且支配心脏的植物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有不同程度损害,这种损害无疑是更为严重和复杂。心脏植物神经损害使其信息的感受、传递和支配功能钝化、丧失。由于上述的原因,糖尿病心脏病变的临床表现具有以下变化特点:
心率的变化:糖尿病心脏受累者早期表现为静息时心动过速,在休息状态下,心率常每分钟大于90次,甚至可高达130次。这是因为心脏本来受交感和副交感二种神经支配,交感神经使心率加速,副交感神经使心率减慢,从而调节心率在一定的可变范围,以适应人体不同生理状态下的需要。糖尿病心脏病早期常先损害副交感神经,故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心率会增快。到了糖尿病晚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均受损害,心脏几乎完全失去神经支配,心率相对固定。因此,当病人不当运动时,心率并不能适应生理需要相应增快,心肌缺血缺氧更为严重,容易发生意外。
体位性低血压:正常人体位变化时,可通过提高血管紧张度和心排出量,从而使血压维持正常。但糖尿病病人在体位变化时,如由卧位改变为立位可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这是体位变化引起血压明显降低之故。糖尿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是由于支配血管的植物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受损,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管张力。如果测量病人从卧位到起立时的血压,收缩压下降大于30mmHg(4kPa)、舒张压下降大于20mmHg(2.67kPa)就可确诊为体位性低血压。
心绞痛症状不典型糖尿病人的心绞痛常不典型,甚至可无任何症状。非糖尿病人的心肌缺血缺氧时,组织产生大量的乳酸,刺激心脏的感觉神经,产生疼痛。糖尿病人由于感觉神经钝化乃至功能丧失,疼痛症状变得经微、不典型甚至完全没有。病人继续从事有害健康的工作和劳动,就容易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
综上所述,糖尿病病人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脏功能情况,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超过能力范围的事应予避免。积极控制血糖,将其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改善心脏冠状动脉供血状况,提高心肌的供氧、供血状况,可适当服用扩张冠状动脉药物。为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立起和躺下都应缓慢,不可疏忽。定期检测血压、心电图、血脂、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若出现明显心律不齐、血压降低、恶心、呕吐、疲乏和其他不能解释的症状和体症,都应引起警惕,需去医院进一步检查,以避免心血管病的漏诊和误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