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每周一字【原】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说文解字 |
http://www.dfg.cn/big5/mryz/img/105-yuan/yuan.jpg
<會意> 字小篆原:從廠泉,廠為http://www.dfg.cn/big5/mryz/img/105-yuan/yuan-1.jpg岩下之泉為原,本義作「水泉本」解(見《說文解字》許慎著),乃泉水所出處之稱。
其義為:
1.廣平之土地曰原。例如《爾雅•釋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
2.本謂水泉之本,亦謂事物本原;今字作「源」。例如:水原、根原、洪
原;又如《孟子•離婁》:「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3.本曰原。例如《漢書•董仲舒傳》:「道之大原出於天。」
4.文體名稱之一;窮究事物基本道理,《呂覽》有《原亂》,《淮南子》有
《原道》,韓愈有《原人》、《原性》、《原道》、《原毀》等文,故後
世宗之而成文體。
5.動詞,察,考究。例如《易經•系辭》:「原始反終。」
6.宥,寬恕。例如《後漢書•范丹傳》:「范丹首自劾退,詔書特原不加
罪。」
7. 本來的。例如:原文、原本、原作、原稿、原動力。
8. 再;重;第二次的。例如《淮南子•泰族》:「原蠶歲再收。」
9. 原野的。例如《左傳•襄公四年》:「不修民事,而仍於原獸。」
岩http://www.dfg.cn/big5/mryz/img/105-yuan/yuan-1.jpg下的一泓清泉,源遠流長;我們返祖歸宗,原來都是炎黃子孫,一脈相承。
山泉噴湧而出,清冽純淨,這是水源之本,如人赤子之心,本也是一片純然天真。古人云:「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在己,「人之初,性本善」,善是我們人生之原,應該潔身自好而慎於始,縱有污染也要能克己復原;在家,我們是子女兒孫之原,上梁不正則下梁歪,我們應做好榜樣,培養孩子善良美好的品德,立下良好家風世代相傳……
如果泉水彙聚,經山林急流而下,又有暴雨傾注,夾帶泥沙土石,一瀉千里,削平了高山,填平了低窪,洪水退去,成就千里廣平的土地,這就是平原。駐足平原,我們看到它恢弘遼闊的氣勢,它宛似又告知我們:心胸要寬廣,心氣要平和。我們俯矙中原,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此地,能感受到祖先們深遠的智慧;在草原,在高原,天高雲淡,寬廣無垠,又是一番「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
也許是因為「原」的清冽與純淨,也許是因為「原」的遼闊與曠遠,歷史中也有不少人物與「原」結下淵源。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趙勝,稱為平原君,雖然歷史的評論不一,但平原君贍養門客過千,禮賢下士,散家財讓李同領兵退秦,用毛遂與楚國定盟,於是,也有人稱他不失為一個重義、重賢、重德、重禮之人。
偉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表達了父親「肇賜予以佳名」的喜悅。屈原是一位賢明而又深愛家園之人,一生忠貞,「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卻更懂得不斷進取,「又重之以修能」。在國破家亡之後,他不願再苟活於世,寧願沈江以赴國難,大義凜然,浩氣長存。至今,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依然會包粽子、賽龍舟,來祭奠和懷念。
江河流長,我們常追根溯源,世事紛繁,我們也常探本求原。人事萬物,之所以如此,必然也有其所以然之原。能「知所先後」,明瞭原因,纔能有戒慎的智慧。
二程說:「學原於思。」告訴我們學習的根本:學會思考、善於思考,沈靜入理,纔能有所獲益。孔夫子告誡我們「學而不思則罔」,也正是這個道理。
《說苑》上講:「比於善,自進之階;比於惡,自退之原。」告訴我們:人生路上,會逢到形形色色之人,與善良賢能的人交往,自己就能進步,與行跡不端的人交往,自己就會不自覺地墮落,所以交友不可不慎。
俗語道:「大得卻須防大失,多懮原只為多求。」告訴我們:禍福其實都是相倚的,得到而心生歡喜,也需要看到其中的隱患,而我們人生多懮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內心有許多欲望和追求。
事物之間,細忖能看到它的原,亦能察到它的果。先哲們常能「原小以知大」,故能察一落葉而知秋,能從商妲己要一雙象牙筷子,看到需要匹配的金銀杯盤、玉食逡拢灾梁廊A奢靡的宮殿,最後得出必然亡國的結論。
《淮南子•詮言》告知我們:「原天命則不惑禍福。」《易經》上說:「原始反終,則知死生之說。」人間最大的學問,莫過於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萬事萬物的本原法則,所以古人在此探求,有《原道》、《原人》、《原毀》……從而創造了「原」的文體。
「原」清楚了,明白了,人生也就真正通達了,也就不會因世相時而迷惑、時而嫉妒、時而怨怒,而是心如平原,會懂得珍惜和原諒他人。
「原」不過如此,用心去體會,也許人生便會如「願」。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 许嘉璐
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国学大师 饶宗颐 《汉字五千年》
我饶有兴趣地连续看了好几个晚七。这部纪录片虽然是讲汉字的演变过程,但联系中国的历史和考古发现,形象地说明了汉字对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所起的巨大作用,很有说服力。对比其他文字的形成讲汉字的历史,视野开阔,知识性强,其中还穿插一些专家的谈话,使人感到亲切、活泼。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袁行霈
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很大的圈,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迹可寻,中文就是它的半径,中文走得越远,圆就越大。 ——台湾诗人余光中
我们博大精深、灿烂无比的文化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离开了汉字,我们民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
http://i.namipan.com/files/aa4a46fbfe36c433a4f75fcf245da8e94831037c6b1b0000e0f1/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