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每周一字【仇】

(2011-04-26 16:18:22)
标签:

转载

分类: 说文解字
原文地址:每周一字【仇】作者:空谷幽蘭

http://www.dfg.cn/big5/mryz/img/110-chou/110-chou.jpg

 

<形聲><會意>字

 

小篆仇:從人,九聲,本義作「讎」解(見《說文解字》許慎著),乃二人相對之意,即俗稱之冤家對頭,故從人。又以數始於一而終於九,九有極義。仇則勢難兩立,亦有極意,故從九聲。

 

其義為:

1. 匹曰仇。二人相對相當之稱。例如《禮記•緇衣》:「君子好仇。」

2. 仇敵曰仇。例如:仇人、仇家、仇敵。又如《詩經•秦風》:「備我戈矛,與子同仇。」

3. 怨耦(偶)曰仇。例如《左傳•桓公二年》:「佳耦曰妃,怨耦曰仇。」

4. 深恨大怨曰仇。例如《史記•留侯世家》:「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 

5. 姓,春秋時宋大夫仇牧之後,望出南陽。

6. 怨恨。例如《尚書•五子之歌》:「萬姓仇予。」

7. 仇校:校正。例如《事類全書》:「喜藏異書,皆手自仇校。」

 

人與人之間最難得的是包容與寬恕。當兩人能兼容相合,親如一體是「仁」,所以古人說:「仁者愛人也。」此時人與人之間,是一團和氣。

 

如果兩人相對,心裡有了分別,你是你,我是我,缺少了寬容與理解,甚至起了憎恨,便成了「仇」。此時人與人之間,是一團怨氣。

 

古人哂脭底值闹腔凼且涣鞯模瑪凳检兑欢K於九,奇數是陽,偶數是陰。九是陽剛到極處,所以是老陽;六是陰柔到極處,所以叫老陰。萬事萬物,物極則反,所以《易經•乾卦》說:「上九,亢龍有悔。」我們就知道,「仇」就是人剛強氣盛到了極處,便處處要跟人作對,事事要與人不和。這個仇,人生容易受到障礙,生命也容易摧折,這樣的「仇」還是不要為好!

 

然而,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總有是非的知見,好惡的情感,不能心平氣和地與人和諧相處。於是,有時候還是免不了結「仇」。

 

有的人小肚雞腸,常常意氣用事,別人使了一個不好的臉色,說了一句不中聽的話語,他也不能釋懷,怨恨在心,這便是「睚眥之怨必仇」之人,實在說這樣的人生很孤苦,很難交個知心的朋友。

人有喜怒哀樂愛惡欲,所以總免不了有煩惱,與人生怨為仇,其實古人早就告訴我們:「仇無大小,只怕傷心。」一個人為仇而傷心懮悶,甚至痛心疾首,原因不在外,而在自己的心胸不夠寬廣,心量不夠恢弘,才不能包容,才要與人對立。

 

我們知道,戰國時期的名相藺相如,在趙國危急的關鍵時刻,哂弥腔鄱觇禋w趙,澠池之會又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得到了趙王的賞識和重用。他從一個宦官的門客很快做到了國家上卿的位置,權位高過了將軍廉頗。廉頗因為自己戰功顯赫,心有不服、心生傲慢,便與藺相如為仇,揚言:「我見相如,必辱之。」而藺相如卻避而不見,以自己博大的胸懷和心量來對待他人的仇視,一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讓廉頗感動不已,慚愧萬分,最後負荊登門請罪。從而,這出「將相和」也成為歷史的美談。

 

同是人,類不齊,有的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便容易生氣;有的人見到不平便發怒;有的人看到不如他人的地方便嫉妒……而有的人卻能坦坦蕩蕩,所以恩怨情仇都來源於個人性格習氣。斤斤計較、心胸狹窄的人,往往深陷在自己的情緒當中,會「有仇必報」,甚至「恩將仇報」;心地光明,大度能容的人,往往顧全大局,會「私仇不及公」「外舉不避仇」,甚至「仇或化為恩」。

 

俗話說:「夫妻無隔宿之仇。」夫妻之間,因為同氣連枝,上有父母雙親需要孝養,下有子女需要撫養,中又維繫著家庭、家族的興盛,而怎麼可以因為一點芝麻小仇,而讓大家都發愁?我們與人對立,產生怨仇,歸根結底只是我們德行不夠,有諸多的壞習氣,不能寬容,沒有心量,才會處處碰壁,以至愁眉不展,煩惱叢生。

 

古人說,如果真毡M心地去做事,就沒有悔恨;如果能寬以待人,就不會有人埋怨;如果能懂得容忍,就不會受到侮辱;如果能以和為貴,則不會與人結仇。我們要想人生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實在是要不斷克除自己的壞習氣,擴大心量,將自身的惡習仇校一下,將外面的怨仇都化解一下。於是,我們心包太虛,大愛無仇,清淨平等,生活便也如沐春風,安然自在。

 

「九」一念之間而可以變成「二」,「仇」一念之間可以變成「仁」。數理文字的魅力,讓我們對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不稽首贊嘆!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http://www.dfg.cn/big5/image/mryz-zt.gif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 许嘉璐

    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国学大师 饶宗颐 《汉字五千年》

    我饶有兴趣地连续看了好几个晚七。这部纪录片虽然是讲汉字的演变过程,但联系中国的历史和考古发现,形象地说明了汉字对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所起的巨大作用,很有说服力。对比其他文字的形成讲汉字的历史,视野开阔,知识性强,其中还穿插一些专家的谈话,使人感到亲切、活泼。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袁行霈

     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很大的圈,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迹可寻,中文就是它的半径,中文走得越远,圆就越大。 ——台湾诗人余光中

    我们博大精深、灿烂无比的文化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离开了汉字,我们民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

 

 

 http://i.namipan.com/files/aa4a46fbfe36c433a4f75fcf245da8e94831037c6b1b0000e0f1/0/1.jpg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