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fg.cn/big5/mryz/img/116-zhi/zhi.jpg
<會意><形聲>字
甲文智:李敬齋氏以為「哲也,從知於會意。于,迂也、遠也,亦曲也,知曲遠者之為智。」
金文智:林義光氏以為「當為知之或體,……從甘即從口,從知于。于,曲也。」
小篆智:從白虧知,亦從知聲;白原象鼻,本作「自」解。虧即于,象氣之舒,而上礙於一,本作「於」解,含有迂曲之意味。禮記文王世子「況于其身以善其身者乎」是其例,且又通「迂」;于於此乃迂求曲尋之意;知謂通曉事理;自己迂求曲尋,得以通曉事理為智;其本義作「知也;無所不知也」解(見釋名),即智慧之稱,今字作智。
其義有:
1.智慧,聰明曰智,愚之對。例如《釋名•釋言語》:「智知也,無所不知也。」
2.計郑伤荚恢牵χ畬Α@纾褐乔伞⒅侵。又如《晉書•賈模傳》:「深沈有智算。」
3.有才氣者曰智。例如《孔叢子》:「師賢友智。」
4.知識曰智。例如《孟子•公孫丑》:「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姓,春秋時晉荀林父之弟智首,食邑於智,謂之智莊子,以邑為氏;望出天水、河東、陳留;又穆天子傳有智氏,為西域姓。
6.智利;國名。
生活處處需智慧,無論待人處事,一思一慮,非經智慧不能辨擇。故行事需智慧,擇偶需智慧,識人需智慧,擇業也需要智慧……因此,很多人都希望擁有智慧,做個有智之士。然而,什麼才是真正的智慧呢?
有曰:「逢昏不昧,智也。」遇事不昏昧,是智慧。我們生活中,若堅固執著,心量狹隘,就易遇人不識,遇事不辨,故愚昧一起,則人事不諧,常陷困境,痛苦不已。心中有了智慧,自有明亮的慧眼,明辨是非,辨識邪惡,趨吉而遠禍。
智慧,人人本有,一旦被欲望、習氣、情緒等障礙,就無法顯現。故「利令智昏,欲令智迷」,「水激則波興,氣亂則智昏。」在財色名利當前時,最難的是如如不動,這四大欲望的誘惑力量強大無邊,若無智慧的把守,道德的約束,難保不墮落,人生的諸多不幸,莫不由此貪欲而起。又當不能掌控情緒時,也極易被境遇左右,犯下錯誤;縱容情緒的衝動,更易喪失理智,做出後悔莫及之事。因此,時時保持理智清醒的態度,可以為我們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懊悔。
「大智似愚而內明」,有智之士,不一定口若懸河、滿腹經綸的樣子。反而一些看似憨愚之人,內心卻清澈明朗,才智深藏,穩而不露,此正是「聰明叡智,守之以愚。」能守愚,才不遭忌,比之聰明好勝之人更勝一籌,故諺云:「智而能愚,則天下之智莫加焉。」
「仁不輕絕,智不輕怨」。有智慧的人不輕怨環境或他人。其深知,廣闊的胸襟肚量,才能包容一切難容之事。對於事物情理常能通達明白,故不輕易動怒,能保清淨之心,不被眼前困境所障。智者,亦有過人的勇氣,敢於去面對人生種種挑戰與考驗。在困苦艱難中,所思的不是退縮埋怨,而是奮發向上,激發鬥志精神,沖破難關。縱然失敗,亦無怨尤。
「儉以訓子孫,智也」。勤儉自古乃持家治業之基,能以節儉來訓勉子孫,是明智成功的家庭教育。常言「富不過三代」,而今更多的是富不過一代,兒孫自幼能夠養成節儉良習,自有一股廉潔的氣節,來日才能承傳家道,恪守家業,綿延傳遞。故守成何其不易。
智者,能「睹危思變」,不拘泥於環境,隨遇而安;「智者不妄為」,智慧之人不會胡作非為,因為其知後果痛苦無邊,故不能為,亦不敢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者能知人,亦能用人,更能善體人意,知彼知己而不惑。
《中庸》云:「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好學,是增長智慧的方法。能深入學習,無論是前人的經驗,或是聖賢的教誨,尤如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看得更遠。好學之人,能將他人的學識、經驗轉歸自己。因此,要提陞智慧,就當發奮學習,沈潛其理,並在生活中力行。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學習,不但在書本上,亦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旅途上,每經一次的逆境挫折,都是汲取經驗最好的教訓。多做事,歷事練心中,反而不怕事。經過一次次的鍛練,讓我們更有智慧處理好各種問題,同時也提陞了更圓融的處世能力。
智者,永遠謙遜待人,處好人際關係,謙遜二字是良方,謙遜流露出是智慧的言語,安詳的舉止,優雅氣質與風範,讓人願意與之親近。故「近賢成智,近愚益惑」。聖賢之道,無不充滿智慧,親近學習他們的榜樣,做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讓我們人生在智慧中成長茁壯。
智者不惑,靜者生慧;智慧,是生命的力量,更是圓滿人生的泉源。祝願我們在生活中都能長養智慧,讓學業、事業、家業更上一層樓!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http://www.dfg.cn/big5/image/mryz-zt.gif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 许嘉璐
造成中华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 ——国学大师饶宗颐《汉字五千年》
我饶有兴趣地连续看了好几个晚七。这部纪录片虽然是讲汉字的演变过程,但联系中国的历史和考古发现,形象地说明了汉字对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所起的巨大作用,很有说服力。对比其他文字的形成讲汉字的历史,视野开阔,知识性强,其中还穿插一些专家的谈话,使人感到亲切、活泼。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袁行霈
中华文化就是一个很大的圈,圆心无处不在,圆周无迹可寻,中文就是它的半径,中文走得越远,圆就越大。
——台湾诗人余光中
我们博大精深、灿烂无比的文化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离开了汉字,我们民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
http://i.namipan.com/files/aa4a46fbfe36c433a4f75fcf245da8e94831037c6b1b0000e0f1/0/1.jpg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