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上海弄堂石门熟悉记忆梦境寻找徐子摄影旅游 |
多年来到上海不下数十次,这次来,抽出时间,一定要到在梦中多次出现的那些弄堂看看。
第一次到上海,那还是在30多年前,那时上海灰色的街道、喇叭声声的车流、
外滩腥潮的空气、污浊的黄浦江、灯光昏暗的弄堂、梅雨天的潮湿,
清晨倒马桶的铃铛声和随之而来刷马桶的咣咣声,还有张家姆妈和周家姆妈在灶披间高声在讲小菜的价钿......有些记忆已经模糊,但这些元素一样不少的印在我的脑子里,常常轮换跳跃着出现。
(当然,还有淮海路的梧桐、外白渡桥的钢骨、黄浦江客轮上的灯光、南京路里的西施.....)
站在位于北苏州路旁的四川路桥隔苏州河眺望浦东。上海环球大厦与金茂重叠。(1)
上海的变化在我每次来到这里时都有明显的感觉,而且很大,也很高兴。
因为它很都市、很牛、很潮流、很现代、很金融。
上海的弄堂留给我的太多,走在这里使我感到亲切,就象遇到分别许久的熟人,总想多聊一聊。(2)
这里离北站很近,在现在的上海站未建之前这里是老闹忙的。
每到饭口就会在弄堂里弥漫着各家飘出的阵阵菜香(3)
小人(孩子)在弄堂里白相相(玩耍),可没有北京胡同那么舒意(痛快),(4)
但弥漫着温馨,就像在屋里(家里)一样的。
总有不和谐的音符,但邻居的关系很和谐。(5)
每到洗衣、刷碗、洗菜时每个水池旁都是笑语联翩。
现在,这里已没有了记忆里的场景,人也很少。(6)
动迁的、买房的、出租的,没有了记忆里的闹忙,显得冷清,弄堂里少了生气。
由于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带着套袖和饭单(北方人称围裙)在弄堂里出现(7)
很习惯、很正常,就连穿着睡衣出现的身影也宽容的认为;这里就是这里的接受了。
京沪相较,老百姓的生活在这里要方便、自由得多。
在弄堂里,这样的的小建筑依在,变化的只是贴上了瓷砖。(9)
给弄堂里和过往的男性带来方便。我记得那时在露天池子左右,各有尺宽半人高的矮墙(10)
这条路上,那时携着行囊上下火车人很多。(11)
路口的这家电影院还在,只不过那时叫“泰山电影院”,人气很旺,没有此时的杂乱。(12)
上海已被列入老年化城市之一,北京紧追其后。(13)
在我拍这张图片时,风不大但很冷,冬日的阳光对上海的老年人很重要。
上海人除了称自己是上海人之外,不管你是啥地方人均统称为外地人,(14)
那时可能我的年龄小或是给我面子吧,称我为“小北京”
哈哈,好一个“大上海”与“小北京”。
这也是“熟人”,站这儿,在心里与它聊了一会儿。(15)
这条弄堂留给我太多的回忆,如今看到它觉得熟悉又陌生,一时语咽。(16)
不见人影,留给我的有些凄凉或清冷,改变了曾经梦中的影相。就像两鬓的白发和脸上的沟壑。(17)
变幻的空调机,像是低劣的耳坠挂在上面。(18)
向这里的人打听原来的邻居,都各奔东西。(19)
只留下相识的躯壳(20)
弄堂口的小黑板,有几个字写的很舒服。(21)
36年前的一天清晨,敲开了这扇大门,结下了与上海的姻缘。(22)
这里也很清冷(23)
老房子还是那么的不落伍,立在这里展现的是历史的厚重。(24)
来到这里,看着四川路桥,心里想阿拉弄堂还会再去吗?不管怎样,那里留给我的不会改变,(25)
每每想起都会浮起熟悉而温馨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