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标杰
陈标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895
  • 关注人气: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赈灾的第二条道路

(2008-05-24 00:05:15)
标签:

杂谈

分类: 商业
在遭受约1500亿元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区,63亿元的财物投入到灾后重建中,能起多大的作用?坦率地说,这只是杯水车薪,但这些财物已经是截止震灾第十天(本月23日)中午所有来自国内外企业界的捐赠的总和。我们既为国内外企业界这份昭彰可表的情义而击节致敬,也深感灾后重建重任之艰巨。须知,企业界是现代社会结构中影响力仅次于政府的第二大社会支柱,集聚国内外这么多公司的捐赠,尚只能充实赈灾能量之万一,不由得让人清醒地看到,企业界通过捐赠的途径而赈灾,其能量天然地存在极限。

商业自有其自身的伦理,当今,企业除了应该为其股东、员工、商业伙伴贡献利润和价值外,正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促进当地社区、环境发展的社会责任。但这种贡献体现在财物上,社会并没有给予数量上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是企业自主的、随意的行为。由此,企业赈灾中的捐赠数量,可能与其公司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完全不成正比,但这是完全合乎商业伦理的。所以,大公司不一定捐赠就多,人们尽管对企业界的每一分钱捐赠都始终心怀敬意,却也不应当对企业界捐赠的总量抱以过高的期望。

毫无疑问,那些率先向灾区捐赠的企业,不仅获得了人们的掌声和尊敬,其品牌形象亦因此更深入人心。但是,我们透过企业捐赠信息中看到,部分企业和企业家,一度捐了钱,随后或相互间攀比,或在公众及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追加善款,以跟上“行情”。这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慈善文化尚待成熟,同时公众对企业界捐赠的期望也过高,对企业的性质不尽理解。

在赈灾捐赠中,企业不应该因为捐赠数量的多寡而遭受公众的道德苛求。为赈灾出力的每个公司,都应该被视为站在道德高地上,理应受尊敬。捐赠数量的多寡,也不应当作为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程度的唯一尺度。请让我们正视企业捐赠的能量,不诋毁,不苛求。

有另外一条道路,让企业界除了捐赠之外,也能实现赈灾的社会责任。那就是,术业有专攻,根据具体每个企业的专长,在对应的领域贡献力量。地产公司可以通过对灾情的检验,为社会贡献更能抗震的建筑结构、施工方案,帐篷公司可以在捐赠之外,以做生意的方式提供高质的急用救灾物品,电信公司、水电等公共设施公司如能更快更高质地重建通信、水电供应系统,那么,它们对灾后重建的贡献当不在捐赠财物的贡献之下。同样,灾后重建的每个领域,都相应地有企业的用武之地。

在灾区的安置场所,银行系统的ATM机就在帐篷内重启运行,标志着金融流通开始恢复。在地震发生后,多家保险公司迅速投入到理赔工作,并灵活调整理赔政策。在地震发生后第10天,保险业支付赔款已突破5000万元。保险理赔已被国务院定为安置资金的重要来源,理赔工作关系着灾后安置工作能否顺利高效推进。

网络媒体、搜索引擎不仅及时传播赈灾新闻,也聚拢抗灾的强大爱国热情,google、百度、新浪网等更联合近百家医院,让生者的亲人能够便捷寻找劫后余生的亲人。

最细微之处,即使只是一家小商店,它的及早恢复营业,也为商品流通和公众生活做贡献。

一句话说,企业帮助尽快、高质地重建社会生活的公秩良序,即使是完全以商业(而不总是捐赠)的方式,它们也是足可受尊敬,也是灾后重建的中流力量的一部分。对企业来说,这是除了捐赠以外的赈灾第二条道路。(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难忘那一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