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焦虑是一种所有智力正常的人的通病。人们有着不同的追求,但是唯恐被世界抛下和遗忘,大概是内心深处共同的焦虑。信息发达,恐慌不减。
仅仅一两天不上网,心里就慌,彷佛错失的不是上网浏览信息,而是整整一个不可或缺的生活环节,就如吃饭穿衣。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和体验身边的世界,而不是通过亲身的社会交往。看得多了,有时却忘了自己如何独立观察世界。离开网络的日子,虽身边人来人往,却仍感觉站在孤岛,割断了与世界的联系。
网络信息营造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并不一体。网络延伸了人的认知,人们对某些感兴趣的信息的渴求,只能从网络获取而不能在身边的生活半径内获取。这就产生了依赖,一段时间不上网,仿佛世界已经绝尘远去。或担心世界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而自己全然不知,陷于信息封闭。人们对世界变动的好奇和自己兴趣的倾向,培育出了对新闻信息的追逐天性,已经深入骨髓,如同资本追逐利润。离开网络的日子,焦虑如同断炊。
这种焦虑,是出于信息饥渴。而当能在网络上畅游,却并不一定能消解这种饥渴。相反,另一种恐慌又来了。
一个没有专门对某个领域非常感兴趣的人,面对五花八门的信息海洋,实际上也会是手足无措的——我上网看什么来了?时政社会商业文学娱乐八卦等等,都想看,怎么办?那就看吧。海量信息哟,直把眼睛看疼,眼冒金星。可是,要是被问一句“有什么收获”的话,想一想,真的能有什么收获呢?比如,新浪的社会新闻,基本就是“奸淫掳掠”作为永恒的主题,靠它吸引了不少浏览量。可是天天如此,又天天看,有什么意思呢?
往往是在网上呆了一天,翻过无数网页,除了头脑昏沉外,其实往往收获聊无,回顾这天而怅然若失。迷失于网络,反而蒙蔽了双眼。纵然信息海量,终究有厌食时候。有时候,手头的活儿干完了,收藏夹上常看的网站和博客也翻遍了,双手停在键盘上,不知道还要去往哪里浏览,哪里又值得寻访。那一刻,头脑茫然失落,对网络极度生厌,恨不得把电脑砸了。人们造就科技,享受科技,依赖科技,也意味着被科技套牢,粘住了。
这又产生另一种恐慌,是面对极大丰富的信息而不知所往,不知所归的焦虑,一种信息厌食症。
又饥渴又厌食,既可笑又可怜,双重讽刺。焦虑是焦虑者的通行证,又是墓志铭。
难道,信息恐慌是无可挽救的吗?
我的浏览器收藏夹里只有二十多个常用网址,大部分是关于工商业新闻的传媒网站,还有少量的音乐论坛,默认主页是谷歌,较常用MSN,QQ尚不懂得基本操作;还有一个Blog主页。我的网络生活寄托于此。这已经能满足我的工作娱乐和网络交往的功能。
这些网站能满足我,原因是它们对我来说采信度高,值得信赖。这样一来,纵然信息海量,也能达成“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之效。
但是,当网络生活真的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信息饥渴和厌食的双重焦虑就必然如影随形,只是焦虑程度轻重而已。这是宿命。但不悲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网络生活的诉求点,找到满足诉求的结合点。信息定制非常流行,但定制不能消解焦虑。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我开电脑的习惯是首先打开新浪新闻主页,浏览标题,确信没有天大的事儿发生就行了,而根本记不住都有哪些内容。新浪对我来说是采信度高的信息源。我希望以后我打开新浪新闻主页的时候,整个页面只有一句话:“老标,今天全天下什么鸟事儿都没有,你Y的就别瞎操心啦!”
那时,我的信息焦虑大大减少了。【By 陈标杰】(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