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造台商“后院”(旧文)

(2005-11-14 12:49:33)
分类: 商业
    这是去年此时写的旧文,或许是敏感过头了,没有在杂志发表,但是,话题对于现在的意义仍然是富有时效的。  
台商在大陆营建仿如台湾岛本土生活方式的设施和文化认同,是继纯粹的资本流动之后更深入的另一种投资


   旧历年底,东莞台商投资协会会长郭山辉为好不容易争取到的一件事而稍感欣喜:海峡两岸有关部门达成协议,大陆台商可以包机直航台岛过春节,其中在东莞的台商只需驱车约1个小时,就能到达广州搭乘直航飞机。此前,在大陆投资的约20万台商要回台岛,必须经由港澳转机,旅途颇费周折。尽管直航的运载能力尚为有限,实现也比较晚,但仍然让郭山辉觉得好像“迟到的春天”。
    初看起来,跟以往铺天盖地的台商投资、经营活动并没有现象上的直接关联,“直航”作为这段时间里台商的最大新闻显得有些新异。然而这却使很多台商得到实惠。在东莞,距离台商投下第一笔投资已经
17年,商业的故事无日不有,而长久的居留让台商们需要寻找“生意”之外的收获和安适,生活的便利成了强烈的诉求。
    作为大陆地区最大的台商团体,东莞台协拥有
3000多名会员,在东莞居留的台商多达七八万之众。他们在东莞的投资约占广东省吸引台商投资额的60%,而广东省吸引台商投资额的数量约占全国的35%17年来,投资的台商开荒者和后继者前后汹涌相续,台湾人的根系已经深刻扎入本地,形成本地一大群体。他们因为生意上的需要而常驻东莞,把东莞作为“第二故乡”。
    “故乡”承载了诸多的社会意义,身处异地的人都会懂得它意味着什么。
    王子维驱车从台升家具厂出来,熟悉地开往几公里外的一家台湾人开的“老树咖啡”店。在东莞大岭山镇,“老树咖啡”是为数众多的台湾本土风味的餐饮店之一。有着台湾本地风格的茶厅、餐馆、酒吧遍布东莞
32个 镇,像台湾担子面、台北肉粽这样的小吃非常红火。商业区随处可见大幅的繁体字商业招牌,有时候,有人会斜倚着店门,嘴里嚼着槟榔。这些都是像王子维这样来 大陆工作的台湾人所熟悉的生活场景,跟在台湾并无太多区别。尽管原汁原味的台湾风味快餐令王子维感到舒适和放松,然而当他提起报纸上关于一些台商在东莞遇 害的新闻,神情变得忧虑起来。
    在从台湾到东莞工作的
1年半左右时间里,王子维无暇去内地观光,甚至并不知道从东莞去广州只需要坐45分 钟的“子弹头”高速火车就能到达。那都是尚未进入他视野的生活常识。他更关注的是,台商们的际遇有什么变化,整体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所以听到别的台商遇 害,王子维会担心安全保障有所缺漏。实际上,王子维的心态很大程度上代表东莞台商的共同心理:怎样才能过着舒适、安全保障的第二故乡的生活?
    追问已经转化为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台商已经把产业生态链、规则完整地从台湾搬迁到东莞等大陆城市,“逐水草而居”般的产业投资分布已经格局初定,台商开 始实现他们在居住地的生活环境、社区文化方面的自我营造,从而在继“生意”之后,进行复制台湾本土生活方式的努力。而这种表面和“生意”“无关宏旨”的行 动,实际上与台商投资的大局有着千丝万缕的应合。

 

商业和生活的交融和断裂

 

雅新电子是全球著名的消费类电子厂商,在石碣镇拥有3家工厂,是该镇最早设立的台商工厂之一。叶斯禄是雅新电子成品事业部专管OEM的厂长,十多年前当他看着雅新的第一家工厂从稻田里建造起来,他的生活轨迹就开始融入了东莞。
    起初,石碣镇一派农村风貌,叶斯禄和其他同事一样,对周围的环境很陌生,也没有太多的社会交游,所以要度周末只能几个同事结伴。后来,更多的台资企业设厂 于此,港、日资企业也来了,带动石碣镇的商业、酒店、餐饮开始活跃。而今,消闲度假的便利已毋庸赘言,叶斯禄却仍保留结伴出门的习惯。雅新公司一直建议台 籍员工结伴出门,可以互相照应。尽管台商在东莞的商业上有着足够份量的影响力,但是在生活上仍然带着浓重的群体认同。比如,台湾员工跟大陆员工的居住社区 是分开的。这种群体认同延伸到商业上,形成群聚效应。东莞台协第二任会长叶宏灯对此深有感触。台协每年都帮助东莞市政府开展对外招商,遍布
32个 镇的大部分会员都分到任务,负责游说他们在台湾的亲朋故友前来考察投资环境。叶宏灯说,每个人拉三四个人过来是没问题的,所以每到对台招商,他根本不用担 心考察者来得太少。新来的台商们了解投资情况的天然方式就是和当地的台商扎堆在一起打高尔夫,喝酒吃饭,吃槟榔聊天。“生意往往就这样聊出来了。通过聚会 聊天,对对方的工厂、财务、甚至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信用便无形中建立起来。台商对原有的游戏规则非常熟悉,也容易从产业链中获得机会,寻找合作者时理所 当然地首选本地台商。”叶宏灯说。他于1989年来东莞石碣镇,投资100万 港币创立了东聚电业,而今东聚电业电源保护器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鼠标、电话零配件和电脑扫描仪都居世界前列。东聚电业和合作伙伴关系非常紧密,每当有大 订单一来,叶宏灯可以动员所有的采购员,马上通过电话与五六百家企业联系下定单,两周内即能把货装运美国。他说,很少需要繁文缛节地频频谈判、签订合同, 往往基于台商间自然的诚信。生意往来多了,人脉也旺起来,像台达电子落户东莞后,大批的合作伙伴也跟着从台湾来到东莞,结成环环相接的商业链。
    然而台商能够圆熟地在应对商业变幻,有一个“后院”问题却长时间困扰着他们:家庭长期两地分居,得不到团聚,而这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列入投资影响因素的。
    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执行长聂良知女士有过一段长达
8年的夫妇分居经历。1992年,聂良知的先生到东莞创业,说好两年就回台湾,可是两年、3年过去了,聂良知的先生建起了基业,越发离不开东莞,只是差不多两个月才回台湾团聚一次。这样过了8年,孩子也从小学一年级升到了中学。聂良知觉得自己似乎变成了单亲母亲,而她先生也因家庭不能团聚而愧疚。
    然而,即使全家搬迁到东莞,也并不一定意味着生活的温馨。1994年,台商袁光耀举家搬迁到东莞,虽然免受家庭分离之苦,但是却无法安置小孩。东莞的最大景观就是工厂遍地,外在环境不安定,加上文化差异,小孩只能每天呆在厂里,少有同龄伙伴。封闭的后果是,小孩每当回到台湾,再难跟表兄弟融洽地在一起玩。袁光耀觉得孩子的童年被磨灭了。
这是众多在大陆台商家庭情况的一个缩影,直接影响到商业领域。很多台资厂慨叹台湾干部非常缺乏,而台湾员工对来东莞工作非常犹豫的原因是家庭生活因此被割裂开来,或者客居异地而有诸多不便。

把根留住

   

在中堂镇,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承担着弥合裂缝的角色。卸任台协会长的叶宏灯任董事长,负责管理这所大陆第一所专门面向台商子女的学校。十多年前当他“怀揣家当和理想”为东聚电业打拼的时候,完全不会预料到有朝一日会放下这家公司而全力投入教育。
1995年,台商们再也无法忍受家庭分居、孩子贻误教育的困苦,讨论建立一所可以使用台湾教材、和台湾教育体系接轨的学校,面向台商子女招生。时任东莞台协会长的叶宏灯受托负责统筹。但是,由于政策的敏感,海峡两岸的有关机构展开长达五年的审批,直到1999年才获得批准。消息一出,台协组织成立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台商们纷纷捐款,当地政府也给予相当的扶持。2000年学校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许多台商的生活。
    台商吴宜璇女 士的先生更早时候就在东莞工作,而吴宜璇经常抱着孩子、提着行李穿梭于两岸之间。吴宜璇在东莞开了多家茶庄,为了让孩子得到台湾原样的教育,不得已忍着相 思之苦把孩子送回台湾上小学。台商子弟学校筹办的时候,她和其他所有的大公司老板一样成为学校的义工,既捐款又不遗余力地参与各种活动。现在,吴宜璇一家 子在东莞买了房,她是学校的董事之一,孩子在学校上学,先生办企业。“我现在已经爱上了这里的生活,我甚至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的事业、人 脉、朋友都在这里。每次回到台湾都想赶快回来,儿子都会跟我说广东话了。”吴宜璇颇感欣慰。
    同样饱受分离之苦的聂良知放弃在台北的咨询公司工作,来到东莞担任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执行长,她的孩子也在子弟学校就读。
    而今,子弟学校已经累计招生
1300多名,学生遍布珠三角地区,差不多解决了1千多个家庭的分离之苦,以至于学校的成功运作成了教育学博士生的毕业论文题,每年的毕业典礼成了东莞台商一个大型的节日,主流台商人物都要到场祝贺。2004612, 现任东莞台协会长郭山辉准时来到毕业典礼现场签到,签到墙的下端已经被签满,他搬来椅子站上去,乐呵呵地签上祝福。向来比较严肃的董事长叶宏灯每走过一 处,都有稚气的小朋友欢喜地问候“董事长好!”平时,叶宏灯在学校用午餐之前,会用十五分钟在学生餐厅摸摸这个小孩的头,或问问那个小孩吃得好不好,或者 说谁谁长高了,小孩们都很喜欢他。然而叶宏灯绝不清闲,因为学校的特殊角色,有时需要平衡多方面的事,他把东聚电业董事长的职务辞了,专心办学。叶宏灯的 秘书韦苑龄说,有时候叶宏灯疲累已极,会感慨“办学是挖一个坑让我跳”,可是他接着会坚持“义无反顾地跳下去”。
    子女教育问题得到解决,更多的台商家眷愿意到东莞共聚天伦。成立于
1998年的东莞台商妇联会,会员在几年间从100余人迅速增加到1000余 人。此前,许多台商由于家人分离而经常酗酒,生活不规律,而妇联会以“交流、成长、温馨、辅佐”为宗旨,不仅照顾家庭,还经常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插花、跳 舞、音乐演奏、烹饪等,培养了台商的良好生活方式。身为副会长的吴宜璇说,台商太太找到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会真正安居乐业。

 

认同和保障

 

东莞台商每年最大的节日是台协的周年庆,2004年底举办的11周年庆典因一个新的项目而更热闹隆重:东莞台商会馆奠基。当天,大会邀请到全国各地的台商代表达1300余人。任职了1年的台协会长郭山辉照着写好的讲稿开始致词。“按照协会的规矩,会长发言是必须脱稿的。”郭山辉笑着说,“鉴于会议的隆重性,请允许我参照发言稿。”这番诙谐又自谦的开场白引起台下善意的笑声。
    大家对奠基这一时刻渴望已久。长期以来,尽管台商在东莞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群体,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台商并没有获得普通民众的足够认同。这使得很多台商自己也没有归属感。郭山辉任会长后,大力推动建立台商会馆。这个总投资
8亿 元的工程全部由台商入股,建造完成后东莞台协将无偿获得足够的办公场所,而整个大楼也将发展成为商业办公、招商引资的国际化地标建筑,不仅是台商办事的会 馆,也是招商平台。尤为重要的是,台商会馆两年后建成,将是东莞一个新的地标建筑,台商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心理归属和认同。
    由郭山辉的前任张汉文所力推的台商医院已经进入最后的筹建阶段,这将是突破政策限制的破冰之举。目前的政策对外商独资医院有着严格的限制,所以从
2001年 开始,张汉文所在的台协就提交了申请,然而最终还要依靠政策的灵活性,就如台商子弟学校一样。张汉文认为,大部分台商都已举家搬迁到东莞,在当地医院就医 时感觉诊断及药品使用上都有差异,医疗服务水平却有待提高,而最重要的,台湾人在岛内都参加了“全民健保”(相当于医疗保险)计划,而在大陆就医却无法享 受“全民健保”的福利。
    在这项设想中,东莞台商医院计划总投资为
7000万美元,医院建成后,将成立东莞台商医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经营和管理。整个医院设计住院床位共500张,主要医疗对象为台商及其眷属、外商及东莞当地人士,其收费将按东莞市物价局制定的标准。
    多年来,台商在东莞这个最大的投资地进行改善生活、文化的努力。这使从台商初始到大陆投资之后的深层变化,尽管在资金上的投入不若产业投资的九牛一毛,但 是这场对台湾本土比较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在构建,是继纯粹的资本流向之后的另一种投资。这将是一股夯实台商“后院”的重要力量,诚如叶宏灯所说: “台商在大陆投资,如果不考虑生活发展、家庭团聚,经济的发展也没有办法持久。”
(本文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自我观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