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给自己定了三个关键词:健康、时尚、理财。
之所以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是因为2006年身体全面崩溃,体检报告、医生建议、自我感觉无一不在反映危机的降临:大疼痛没有,但是小毛病一堆:视力严重下降、肩膀脖子疼痛、手腕肌肉劳损……这是身体出现问题的前兆,若再不采取行动,迟早会有不可挽回的那一天!
如果能够因为小问题的出现而痛下决心,改变生活方式,多做体育锻炼,注意养身保健,也许这倒也能成为一件好事,杜绝大问题的出现。
最近练了几次瑜珈,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小时候爱跑爱跳,经常表演歌舞,那时候对自己的身体是非常熟悉的。工作3年,每天除了睡觉就是上班,长期保持单一姿势,对身体已经相当缺乏感受性,很多器官平时都不怎么用,没啥感觉,实在是一种严重的倒退!
从现在开始,改变生活方式,大声呼喊:我要健康!
转载一篇《大学生》杂志的文章,写得非常棒。
最近爱上的一个词,“身体”
王文华: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斯坦福大学企管硕士(MBA)。MTV台湾分公司副总裁,之前任职于博伟电影公司,成功地为《卧虎藏龙》、《蜘蛛人》等片创造票房纪录,被业界誉为行销奇才。他同時是畅销作家,著有:《蛋白质女孩》、《61×57》等小说。
中学开始,我们就和自己的身体聚少离多。为了准备联考,体育课被拿来考数学。汗水,被函数,所取代。我们被灌输的观念是:运动,就是“玩”。要考第一志愿,不能贪玩。
高中时,军训课去打靶。教官说:“打靶很简单,你们只要瞄准前方圆靶的红心。”同学说:“报告教官,看不到靶。”教官说:“你是说看不到红心吗?”同学说:“报告教官,看不到整个靶!”众人大笑,那同学十分得意。那种优越感的逻辑是:我们近视深到看不到靶,表示我们书念得好。把书念好最重要,我们又不当军人,没必要打得准。
这就是当时对Body的态度:不只冷漠,甚至折磨。白天上课,晚上补习。一天三餐,都有防腐剂。没变成木乃伊的唯一原因是:我们年轻。年轻,经得起挥霍。夜里K书到三点,六点照样站在巷子口等公交车。一上车就睡,学校前一站自然醒。那是个哪里都可以睡、一秒钟就醒得过来的年纪。
年轻时对Body唯一的兴趣,是“性”。但因为对身体全盘的无知,当然搞不懂“身心合一”的道理。那时有经验的同学,不但“灵肉分离”,而且只有“局部反应”。性的动力不是爱或欢愉,而是好奇、虚荣、和同侪压力。我们不懂“爱”,却很会“比”。
大学时,我第一次意识到Body和人的关系。有一次准备期末考,猛K美国作家梭罗的《湖滨散记》。读到第十一章,一段话打动了我。梭罗先导正了我们对身体的嫌弃:“有些事物以现代的品味来看,不登大雅之堂,但印度教的祭司,却觉得很高尚。祭司教导人如何吃、喝、拉、撒,提升了这些原本低下的琐事。”
我想:是啊!庄子不也说“道在蝼蚁、道在屎溺”吗?为什么从小到大,我天天都在吃、喝、拉、撒,却把这些东西看得如此低下?
梭罗接着说:“每个人都在建一座庙。这座庙就是他的身体……我们都是画家和雕刻家,所用的材料就是自己的血肉骨头。一个人去改良他的身体是高贵的,破坏它则是低贱的。”
这些迷惑和思索只持续了几天,期末考结束后就通通忘掉。我又回到了典型的大学生活:白天睡觉、晚上熬夜、吃垃圾食物、从不运动。休闲场所不是舞厅,就是计算机房。生命是一场全年无休的party,我们似乎永远不会耗尽电力。
到美国读书时,功课压力更大。脑力不够,只有压榨身体。进了图书馆,可以一坐8小时,连上厕所的频率都减少了。当时我还得意地想:这就像对日抗战,以空间换取时间。美国人念得快,但我能撑得久!
毕业后去纽约工作,碰到一个让我真正看到“身体”的人——现代舞始祖马莎葛兰姆。那时她已经过世了,但她的舞团却感动了我。看完他们的表演,不知为什么我竟哭了。过去我都是为语言或故事而哭,从没想到动作也可以这样感人。我买了一本马莎葛兰姆的传记。书中引用她的话说:“身体能表达语言说不出的东西……身体是不会骗人的!”
这句话扭转了我“重心灵、轻身体”的观念。那些舞者让我第一次发现:身体,竟然可以这么多话、这么辩才无碍!身体是不会骗人的,用语言和文字扯谎,只要念头一转。用手和脚扯谎,旁人立刻就看得出来。
1996年,我在纽约工作。有一天早晨起来,上背部剧痛。我开车去看医师,转头看后照镜都很困难。医生说我姿势不良,扭伤肌肉。给我吃肌肉放松剂,好了一些。但我那部位的感觉,就再也不一样了。十年来,我看遍中西医,始终无法根治。不管白天黑夜、春夏秋冬,我背着一个拿不下来的行李,永远走不到目的地。
我对不起身体,终于得到了报应。
背痛之后,我学会保重。所以我慢慢地做,慢慢地,和身体说悄悄话。我道歉,我发誓:你的委屈我都知道,以后我会对你好。
http://www.chinacampus.org/xkkt/UploadFiles_3560/200612/20061201102141293.jpg
快到40岁,我猛然发觉:这辈子用“心”太多,用“身”太少。
不只是我,我们这一大票乖乖读书、努力上班的朋友都一样。
中学开始,我们就和自己的身体聚少离多。为了准备联考,体育课被拿来考数学。汗水,被函数,所取代。我们被灌输的观念是:运动,就是“玩”。要考第一志愿,不能贪玩。
高中时,军训课去打靶。教官说:“打靶很简单,你们只要瞄准前方圆靶的红心。”同学说:“报告教官,看不到靶。”教官说:“你是说看不到红心吗?”同学说:“报告教官,看不到整个靶!”众人大笑,那同学十分得意。那种优越感的逻辑是:我们近视深到看不到靶,表示我们书念得好。把书念好最重要,我们又不当军人,没必要打得准。
这就是当时对Body的态度:不只冷漠,甚至折磨。白天上课,晚上补习。一天三餐,都有防腐剂。没变成木乃伊的唯一原因是:我们年轻。年轻,经得起挥霍。夜里K书到三点,六点照样站在巷子口等公交车。一上车就睡,学校前一站自然醒。那是个哪里都可以睡、一秒钟就醒得过来的年纪。
年轻时对Body唯一的兴趣,是“性”。但因为对身体全盘的无知,当然搞不懂“身心合一”的道理。那时有经验的同学,不但“灵肉分离”,而且只有“局部反应”。性的动力不是爱或欢愉,而是好奇、虚荣、和同侪压力。我们不懂“爱”,却很会“比”。
大学时,我第一次意识到Body和人的关系。有一次准备期末考,猛K美国作家梭罗的《湖滨散记》。读到第十一章,一段话打动了我。梭罗先导正了我们对身体的嫌弃:“有些事物以现代的品味来看,不登大雅之堂,但印度教的祭司,却觉得很高尚。祭司教导人如何吃、喝、拉、撒,提升了这些原本低下的琐事。”
我想:是啊!庄子不也说“道在蝼蚁、道在屎溺”吗?为什么从小到大,我天天都在吃、喝、拉、撒,却把这些东西看得如此低下?
梭罗接着说:“每个人都在建一座庙。这座庙就是他的身体……我们都是画家和雕刻家,所用的材料就是自己的血肉骨头。一个人去改良他的身体是高贵的,破坏它则是低贱的。”
半夜两点,我熬夜破坏身体,读到这一段话,为自己20年的“低贱”行为流下冷汗。《湖滨散记》是伟大的“精神”食粮,都提到了“身体”的重要。我自以为满腹经纶,为什么全身还是轻飘飘?
这些迷惑和思索只持续了几天,期末考结束后就通通忘掉。我又回到了典型的大学生活:白天睡觉、晚上熬夜、吃垃圾食物、从不运动。休闲场所不是舞厅,就是计算机房。生命是一场全年无休的party,我们似乎永远不会耗尽电力。
到美国读书时,功课压力更大。脑力不够,只有压榨身体。进了图书馆,可以一坐8小时,连上厕所的频率都减少了。当时我还得意地想:这就像对日抗战,以空间换取时间。美国人念得快,但我能撑得久!
毕业后去纽约工作,碰到一个让我真正看到“身体”的人——现代舞始祖马莎葛兰姆。那时她已经过世了,但她的舞团却感动了我。看完他们的表演,不知为什么我竟哭了。过去我都是为语言或故事而哭,从没想到动作也可以这样感人。我买了一本马莎葛兰姆的传记。书中引用她的话说:“身体能表达语言说不出的东西……身体是不会骗人的!”
这句话扭转了我“重心灵、轻身体”的观念。那些舞者让我第一次发现:身体,竟然可以这么多话、这么辩才无碍!身体是不会骗人的,用语言和文字扯谎,只要念头一转。用手和脚扯谎,旁人立刻就看得出来。
1996年,我在纽约工作。有一天早晨起来,上背部剧痛。我开车去看医师,转头看后照镜都很困难。医生说我姿势不良,扭伤肌肉。给我吃肌肉放松剂,好了一些。但我那部位的感觉,就再也不一样了。十年来,我看遍中西医,始终无法根治。不管白天黑夜、春夏秋冬,我背着一个拿不下来的行李,永远走不到目的地。
我对不起身体,终于得到了报应。
背痛之后,我学会保重。所以我慢慢地做,慢慢地,和身体说悄悄话。我道歉,我发誓:你的委屈我都知道,以后我会对你好。
前一篇:名博访谈:后舍男生(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