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唐晓芸
唐晓芸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444
  • 关注人气:7,9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文:浅谈心理咨询员应有的特质

(2006-07-13 22:30:29)
  最近比较忙,思绪虽然多,但是一直都没办法拿出整段的时间来写文章。已经一周没更新了,今天贴篇旧文出来吧,大家别骂我懒哦。嘿嘿~~
 
  这是2002年12月31日我写的一篇简短的论文,主题是心理咨询员应该有怎样的特质。我想,这也是很多关注心理学、心理咨询的人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吧?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当心理咨询员的,具有某些人格特质的人能够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把这篇文章贴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浅谈心理咨询员应有的特质

摘要      咨询员的特质是咨询的关键,对咨询员特质的研究一般有四种方式。本文对这四种方式研究所取得成果进行了回顾,并从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归纳了有效咨询员所应具有的特质。

关键词    咨询员  特质
 
一、咨询员的特质是咨询的关键
柏德逊(Patterson,1985)曾指出:“咨询的关键不是咨询员做什么,而是他是谁。”[1]咨询员应该不仅要关注自己能为来访者做些什么,还应该关注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员起着很大的楷模的作用,咨询的方法和技巧与使用者及他的性格是无法分割的。许多研究均指出:咨询员的个人特质对于来访者的积极成长具有其重要性,就如同他们所使用的方法一样,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意义,咨询员是否能有效助人,未必能从其咨询技术上看出来,但却可以从其个人的信念与特质上加以分辨(Combs,1969)。[2]
事实上,学者一再地指出,咨询员的技巧固然有助达到咨询的效果,却远远不及其个人的整体修养和个人的素质重要(Combs,Soper,Gooding,Benton,Dickman and Usher,1969;Pietrofesa,Hoffman,Splete and Pinto,1980)。艾鲍(Appell,1963)早就肯定了这一点:“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能带进咨询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1]可见,咨询员本身是怎样的人,他具有哪些特质,都会直接影响到咨询的效果。
 
二、有关咨询员特质的研究
有关咨询员特质的研究,早在1960年APGA开始研究咨询员的角色和功能时即已展开。关于咨询员特质的研究大多经由下列四个方式:
(1)基于经验和观察所作的推论。
(2)研究咨询员不同于其他专业人员的特质。
(3)研究有效与无效的咨询员之间特质的差异。
(4)研究咨询员的哪些人格特质对咨询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下面,将分别从这四种研究方法来回顾一下关于咨询员特质的研究。

(一)基于经验和观察所作的推论。
有很多资深的咨询员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观察,并总结前人的文献和研究,提出了咨询员所应该具有的特质。例如,Blocher等(1971)列举有效咨询员的人格特质为[3]:
1. 自我更新
2. 以身作则
3. 真实
4. 冒险性
5. 为自己负责
6. 从各方面了解自己
7. 适当的敏感度
8. 能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9. 有角色适应的能力
10. 能处理冲突情境的能力
一些心理学的权威机构也曾提出过咨询员所应有的特质。比如APA美国心理学会就曾指出一个良好的咨询员,应具备的条件为以下十条[2]:
1. 对人的动机敏感
2. 容忍
3. 谦虚
4. 外向
5. 强烈责任感
6. 稳定的情绪
7. 具有某水准之上的智能与判断力
8. 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还有很多的心理学家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类似这样的枚举数不胜数,从内容上来讲,基本都大同小异。但是,Cottle于1953年对这种作法提出了疑问,他认为这种特质的列举虽然有些帮助,但并不理想,因为只能代表提出这些特质的人的意见而已,而且无法分辨出咨询员与其他专业人员特质上的差异。[3]
 
(二)研究咨询员不同于其他专业人员的特质。
这种方法是比较在标准化人格测量工具上咨询员和非咨询员分数上的差异,通过发现咨询员与别的专业人员在特质上的不同,研究咨询员所独有的特质。
Cottle和Lewis(1954)的研究指出,男性大专咨询员在GZTS上自制性、社会性、情绪稳定性、客观性、友善性、人际关系、男性气质的分数均显著高于一般大学生。在同一研究中,还发现这些咨询员在MMPI上说谎与MA(hypomania,轻度狂躁症)分量表的分数均较低;而在K与Si(Social introversion,社会性倾向)分量表的分数均较高。[3]
Kemp(1962)报告中也指出在EPPS(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上,校长和咨询员的心理需求不同。校长们在成就性、秩序性、攻击性、和顺从性的需求较高;而咨询员则在省察性、表现性、亲和性上的分数较高。[4]
Filbeck(1965)的研究发现:在咨询的处理方式上,校长和咨询员大致上是相似的,可是在控制的向度因素上,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因为校长多半以很有效率的方式来管理学校所发生的事,所以若有类似学生违纪之事,校长倾向于采取控制的方式处理,而咨询人员则不是这样。
相对而言,咨询员有足够的语文、数学能力去思考、推理和应用逻辑去解决问题。他们的主要兴趣是在于为人服务,但他仍须充分了解并运用个人及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咨询员要学会跟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他们需要去体验与自身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8]
 
(三)研究有效与无效的咨询员之间特质的差异。
Arbuckle(1956)曾以一群被班上选出“最愿意向他求助”的同学为准咨询员,在这些人彼此认识后,请他们(1)选出团体中最愿意和他进行咨询的三个人,(2)选出最不愿和他进行咨询的三个人,(3)最希望咨询员具有的三项特质,(4)最不喜欢咨询员具备的三项特质。结果发现在团体中最受欢迎的准咨询员在Heston Personality Inventory上表现自信的程度最高;在MMPI上表现得最正常。希望咨询员具有的特质是:耐心、温暖、风趣和亲切。最不希望咨询员具有的特质是:缺乏了解、缺乏兴趣、攻击性、追根究底、权威性、不亲切、道德取向和优越感。
有效的咨询员有着良好的自我概念,他们热诚、耐心、认真,会很好地去了解来访者的感受。他们乐于褪下刻板化的角色,以真实人物在治疗关系中出现。在这种人对人的关系中,来访者才能体验到成长。如果咨询员把自己藏在专家角色的背后,则来访者也会把自己隐藏起来。咨询员必须扮演楷模的角色。这并不是说咨询员本身必须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或本身不存在任何自己的问题,而是说咨询员应该愿意检查自身的生活,并愿意为追求改变而付出努力。[5] 咨询员与来访者的关系,咨询师自身没解决的问题,咨询员的枯竭、压力和心理疲倦等,都会对咨询产生影响。但是有效的咨询员懂得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他们会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适时地做出反应,调节自己的状态。[7]有效咨询员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论,并做系统式的思考。所谓系统是指一组互相关联的独立概念或成分,被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6]
 
(四)咨询员的哪些人格特质对咨询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1、种族
Berman的研究指出黑人的男性和女性都比白人倾向于表达的技巧(指导、解释、说明内容等)。而白人男性和女性则表现出更多专注的技巧(开放式的语句、简述语意、及反映情感等),女性白人较常使用情感反映,而白人男性则常用问句来作反应。[3]
2、性别
Johnson(1978)要求128位大学男生和249位大学女生选择,如果他们要和咨询员谈自己的个人问题时,他们希望和一位男性或女性咨询员谈话。结果显示男性大学生比女生较不喜欢男性气质的咨询员;第二,男性咨询员最好是具有男性特质,而女性咨询员则最好是中性的。Johnson指出对咨询员性别有选择偏好的学生相较没选择偏好的学生,对于咨询员有“刻板印象”的期待。
Shullman与Betz(1979)的研究发现,来访者的性别及所提出的问题和与他进行个别咨询的咨询员性别有关。
3、专业性和吸引力
另一个影响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来访者对咨询员的信任感。Schmidt和Strong(1970)的研究指出:当咨询员被认为是专家时(事实上他可能是没有经验的咨询员),他们常被视为是轻松的、风趣的、友善的、专注的和值得信任的;相反地,被认为不是专家的咨询员(事实上他可能是经验丰富的),就常被视为是笨拙的、紧张的、不安的和不被信赖的。[3]Cash和Salzbach(1978)研究发现:不肯表露和不吸引人的咨询员的行为表现及对咨询的期望都比有吸引力的咨询员来得差。
   
三、咨询员应具有的特质
综上所述,笔者觉得可以采取Belkin(1976)的分法,将咨询员所应具有的特质归为三大类综合进行描述:
1. 了解他人
他们会真诚地关怀别人的幸福,可以很好地感知别人的感受,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有能力与人分忧共乐,并能够忍受一定程度的模糊性。
2. 了解自己:
他们懂得自我尊重和自我欣赏,非常了解自己,拥有自己的咨询风格,有幽默感,对生活感到生气勃勃,乐意开放和冒险,愿意接受改变,会犯错而且愿意承认,是活在“现在”里的人。
3. 人际交往:包括真诚、不专断、积极专注、沟通技巧等
他们真诚待人,不专断,积极关注别人,会深深地投入工作,并从中获得意义,但也能够区别开工作与个人生活,懂得如何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
 
参考资料:
1、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商务印书馆,1993年8月
2、潘正德,咨商理论、技术与实务,心理出版社,1990年2月
3、吴武典等,辅导原理,心理出版社,1990年2月
4、张小齐主编,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5、Gerald Corey著,李茂兴译,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0月
6、吕俐安、张黛眉等译,咨商过程,正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6月
7、Morrissette, P. J. (2002). Self-Supervision: A Primer for Counselors and Helping Professionals. New York: Routledge.
8、Russel L. Thompson; Daniel F Brossart; Alfred Fcarlozzi Marie L Miville: Five-factor model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universal-diverse orientation in counselor trainee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Provincetown; Sep 2002;
9、Youth counselor ;Scholastic Action; New York; Feb 11, 20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