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到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你想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根据以往的经验,当我说出大学里念的专业是心理学时,对方通常会立刻上半身后仰,双目圆睁,嘴唇撅起,发出非常惊讶的一声:“哦?!~~~~”保持此姿势2、3秒种后,又把头往前挺,带点坏笑,小声地说:“你能看出来我现在在想什么吗?”
“你能看出来我现在在想什么吗?”
“你怎么没开个心理诊所?”
“你会催眠吗?”
这是与别人初次见面时,我被问到最多的三个问题,我在数不清的饭桌上、火车上、客厅里,无数次地回答过这三个问题。
相信我的很多大学同学也一样,对这三个问题耳熟能详,反反复复回答过不知多少遍。
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心理学、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宣传得太少,而在很多的影视作品里,心理咨询师往往作为非常神秘的角色出现,他们目光锋利,仿佛一台X光机,可以直接透视到人们的内心。他们有时候会拿出一个怀表或者类似钟摆的东西,在病人面前晃啊晃啊,病人就在椅子上被催眠了,等他一觉醒来,所有的心理问题都真相大白了——其实,这些影视作品使人们对心理学、对心理咨询产生了许多误解。
我简单回答一下最常被问到的这三个问题,这是我对心理学的理解,与大家讨论。
1、“你能看出来我在想什么吗?”
心理学不是算命,虽然它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但是它更多地是研究人们目前的行为,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规律,从而实现对未来行为的预测。这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建立在一整套严谨的调查、取样、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心理学对数学和统计的要求是很高的,有些学校的心理学专业只招理科生不招文科生,大学里要学三门数学: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它与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算命”、“看相”是完全不一样的。
谈及本人,我对算命没有什么研究,更不懂得星座和面相,大家如果有这方面的疑问,还是登陆新浪星座频道看看吧。哈哈哈哈~~~
2、“你怎么没开个心理诊所?”
这是社会大众对心理学的一个误解,以为学习心理学就是学心理咨询,将来就是做心理医生。其实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可以做的行业也很多。除了心理咨询这一大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医生”之外,还有很多分支,比如:认知心理学,研究人们头脑中加工信息的过程和方式,将来可以为语言教学、机械设计等提供帮助;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又名:儿童心理学),研究0--18岁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变化,为教育改革和青少年教育出谋划策;管理心理学,分析如何在企业中更好地利用资源、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将来可以到人力资源等部门工作;心理测量,设计各种各样的心理量表,使人们可以科学准确地测出自己的IQ、性格偏好等心理特质,将来可以到人才测评机构工作;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研究在商业行为中人们的心理特性,分析其中的规律并运用到实际中去,将来可以到广告公司等地方工作。还有很多分支,比如:生理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神经认知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等等。
可见,心理学其实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并不是每一个学心理学的人都会走上开心理诊所的道路。
谈及本人,我对心理咨询虽然有兴趣,但是却觉得那是一份苦差事。别看每次咨询的时间不过是1、2个小时,但为了这100多分钟,需要事先做太多的功课,而且过程里要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认真倾听,准确共情,积极引导。这些过程对心理咨询师的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绝非“街道大妈式”的开导那么简单。而且,做心理咨询师要经常面对别人抛过来的心理垃圾,需要很强的倾听能力和自我消化能力。我自知天资愚钝,倾诉欲望太强,倾听能力太差,所以我没有勇气去学心理咨询,也非常佩服我那些至今为心理咨询而努力的同学们,他们虽然算不上国内心理咨询的先驱,但相信会成为今后国内心理咨询界的栋梁级人才。
3、“你会催眠吗?”
人们普遍对催眠非常好奇,这是一种人在特殊情况下出现的特异反应。催眠确有其事,也的确有催眠研究这么一说。但是,并非所有的心理咨询师都会催眠,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催眠。心理咨询有很多流派,只有持“精神分析疗法”的咨询师才会采用催眠的方法治疗,而且,也并非所有走精神分析路线的咨询师都会采用催眠的方法。催眠需要建立在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医生完全信任的基础上,而且对来访者的性格特征有一定的要求,通常来说受暗示性高的人更容易被催眠。
谈及本人,我自己没有被催眠过,也没有催眠过别人。我对“精神分析”不太感冒,我更喜欢“行为主义”。不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中有懂催眠的,也有自己被催眠过的,据他们说,那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心理经历。我相信“催眠”的存在,并且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身体验其中的神奇,只是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了?嘿嘿~~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获得STarT、FDD、Pearlam等同学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前一篇:转载:政经之外的文化
后一篇:需要牢记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