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2022-03-11 12:22:42

#读书《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作者张向荣。腰封推荐词为:搁置定论,厘清王莽真容,揭示两汉皇权真相;丰厚细节,再现政途跌宕,叩问儒家使命得失;新锐文史作家张向荣首部历史非虚构作品,罗新、刘勃、陆大鹏力荐。搜了一下作者本人介绍,评价最多的是“网红书评人”。

书中最主要的贯穿全文的主线就是汉朝如何解决“建政”和“建国”大业问题的过程,从中可以了解儒家怎么从百家中脱颖而出,经过新朝这一儒家神学化尝试,最终演变为“小乘”修齐为个人服务,“大乘”治平为国家服务的儒家意识形态的过程。

**太长不读**版本的书评就是:汉朝建政采用郡县制;建国采用儒外王法内霸;儒家想统一内外,实现王道,通过祥瑞灾异的解释权作为抓手;儒家神学政权通过美好的“禅让”体制建立,王莽托古(周礼)改制,面对丛林世界,并未改变秦制,实现王道;“思汉”从一种局部想法变成政治诉求,王莽失败,东汉崛起;“禅让”从此成为后世乱臣贼子篡位的标准流程,儒家也失去了驯服君主,用天人感应、灾异祥瑞来限制帝王的气魄,到了宋代,儒家制法终于找到新的方向,不是给帝王制造符命谶纬,而是给民间创立乡规民约、族谱家法等。

以下为详细书评。

汉朝用贾谊的方针,经过削藩,推恩令等一些动作,使得功臣列侯不再是相对独立的强大力量,中央大权独揽,到汉武帝时解决了“建政”大业。

汉武帝刘彻,以法家的霸道打底,以儒家的王道为表,同时广罗阴阳法术纵横之术为我所用,创立了一种新的“汉道”,意味着汉朝的“建国”大业终于摸清了方向。

到汉宣帝刘询时基本实现了刘彻“汉道”的精髓,即:王道与霸道并用,法家霸道为里,儒家王道为表。但是汉宣帝时形成的王霸平衡的“汉道”,儒家经过元、成两代帝王的推崇,到哀帝的时代已演进为朝野深入人心的信仰,且与灾异、符命密切结合,使得王霸之道的平衡被打破。

汉宣帝设计的中朝外戚、外朝儒臣相互制衡的权力格局,也因为外戚王氏家族的儒家化而消解。 再加上频出的灾异,连续两代皇帝绝嗣,皇室的命运已经注定。

于是王莽顺势而为篡位了,新朝中央政权体系的构建,显示了王莽对符命等神秘主义的遵循,昭示历史上第一个儒家神学政权的诞生,也意味着大规模儒家性质的改革开始。新朝的理想之治是由《周礼》提供的具体措施,用后世的眼光来看,《周礼》的经济措施,近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才出现的“极权主义与统制经济”。 

但是轰轰烈烈的新莽改制,也没能撼动甚至触及秦制最根本的三个要素:编户齐民、严刑酷法、文法吏。有些方面甚至还加剧了。 秦造就了一台国家机器并开足马力,汉朝慢慢地运转这台机器,王莽和他的儒生们在有意无意间,把这台机器的马力又开到了最大。 那么王莽所愿景的“王道”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是:“儒家圣王”的功业,即“儒家国际秩序”。

后世有人评王莽说:“其意但贪帝王之尊,并无骨肉之爱也。” 这句话后半句正确,前半句可商,他所贪的并非帝王之尊,而是圣王的幻象,是道德伦理的终极裁判权。当他自认为圣王,儿孙就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他这圣王之体的一部分,因此,即使儿孙的行为不端并不严重,也会构成他道德的污点,必须被消除。他待子孙如自己,而他是能克己的。

王莽的失败,使禅让丧失了严肃性,沦为残酷斗争的遮羞布,后世每一次“和平”禅让的背后,都有着权臣对军事力量的绝对把控;也使得儒家改制被视为美好、伟大但不可能实现的荒诞理想。 换言之,新朝的失败终结了西汉的政治儒学,那种旨在驯服君主,用天人感应、灾异祥瑞来限制帝王,甚至大臣敢于要求君主下台的做法,渐渐失去了感召力。

儒家失此良机,再无胆略气魄和自信对帝制进行根本性的政治变革,再也无力触及驯服君主、政权更替之类的宏大议题。到了宋代,宋儒的政治品格不再纠结于驯服君主,转而致力于涵养君子和治理家族。孔子的制法终于找到新的方向,不是给帝王制造符命谶纬,而是给民间创立乡规民约、族谱家法等。

最后作者跳脱开王莽改制本身,对儒家发出了拷问。儒家的灵魂似乎还在,但身体在哪里? 敢问,孔子应否并如何为当代立法? 敢问,王莽留给后人何种经验教训?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前一篇: 置身事内 后一篇:小红书为什么红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