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丹】非洲的声音

(2010-08-19 04:22:10)
标签:

乐器

鼓身

鼓声

铁条

黑人

苏丹

杂谈

分类: 漂在苏丹

                 【苏丹】非洲的声音

         图:拿铁

【苏丹】非洲的声音

               图:苏丹久负盛名的清真寺 

我喜欢买乐器,虽然连口琴也不会吹,简谱也认不全,可还是搜罗了不少,都奇形怪状的,摆在客厅,成为别致的装饰品。

 

最大的是只非洲鼓,我从多哥买的,箱子装不下,我就一路背回国,在巴黎转机的时候引得那些法国人很羡慕,追着我非要敲一敲,那时候我很自豪,忘了自己只是个公款出国小职员,而象一个浪迹四海的行吟诗人。

 

这个鼓是用一段完整的树干镂空做成的,一端蒙着羊皮,鼓身上没有颜色,在本色的木头上刻着简单的线条。我那段时间滞留在非洲回不去,甚苦闷,白天忙着还好过,一到晚上,漫漫长夜啊望不到头。所以每晚饭后我都把鼓抱到屋外,学着黑人的样子夹在两腿中间,敲打起来,两手翻飞,所有的不快都在鼓声里发泄了,那地方很空旷,鼓声能传很远,敲到两手火辣辣的时候,四周的村庄也就传来了远远近近的鼓声了。那是黑人们吃完了饭,开始他们的娱乐了,我曾去看过,在村子中间的空地上,几个鼓从不同的屋子里拿出来,黑人们就跳了起来,一直要跳到半夜。

 

可是这鼓回到了国内,就再也没有机会用了,在屋里敲一会,隔壁就开始敲墙,要是拿到小区院子里敲,保安也会很快出来,最后成了客厅的摆设,当茶几用了。

 

有时候,一些瞬间的印象会让你忘不掉的。我在肯尼亚的安波塞利动物园,买那个叫马林巴的乐器时,就有这种体会,那是一个扁平的小木盒,放在无数的工艺品中间,朴实无华得夺目而出。我拿到手上细看,象是玩掌上的游戏机。盒子上面架着长短不同的细铁片,这些细铁片一端翘起,用两个大拇指按动就发出不同的声音来,铁条另一端上还串着用易拉罐的铝皮做成的小环,随着震动也发出声音。木盒上面掏着洞,本身就是个共鸣箱,外面用烙铁(估计是烧红的铁条)烫着黑色的图案。问问老板,说是替别人代售的,只有这一个,刹那间我仿佛看见,在星空下,篝火旁,一个黑人轻松地制作着这个小玩意,孩子们在嬉戏,老婆在作饭,两个手指轻轻拨动,弹起来的时候叮叮咚咚很好听,我在刹那间好象听到了非洲的声音,这是富足的东非的声音。
  
     来苏丹后我买了两个乐器,一个叫踏巴巴,是一种琴,样式简单到古朴,一个木头架子,弦是金属的,从架子上引到下面用骆驼皮蒙制的共鸣箱上,我见人弹过,声音特别悠扬,带着一种好象与世无争的恬淡,在自然条件这样恶劣的国度,有这样的乐器,可见苏丹人长期与自然抗争后形成的一种平静心态。但这种平静只是它弹的曲子,音色却是激越的,大概是金属弦的缘故,听得时间长些,会感到热血沸腾,隐隐的沙暴在起,烈日灼身。

 

我在苏丹买的另一件乐器,是阿拉伯手鼓,回国休假时曾和天狗、鹦鹉欢宴于工体附近的一个新疆餐厅(名字忘了),里面有歌舞表演,其中一个约旦人敲的手鼓曾让我们大家情绪激动,没想到苏丹居然也有,所以毫不犹豫就买下了。可惜敲了几次,满不是那么回事,这来自阿拉伯半岛的乐器来到非洲,好象变得身份尴尬了,既没有黑非洲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也没有在原产地那种理直气壮的声音,倒是制作得很精良,鼓身是用细碎的贝壳镶嵌的,咱们国内好象叫螺钿工艺吧,十分华丽,成了最具有异国情调,又不显粗糙的唯一一件乐器。

 

最让我后悔的一件乐器,是在贝宁见过的,生铁铸的铃铛,一大一小两个拴在一起,敲起来声音很悦耳,可是外表实在太难看了,灰黑色的,还挺沉,摆在家里怎么也称不上是别致的装饰品。所以就放弃了,后来再参加一个婚礼的时候见识了这种乐器,是黑人在教堂清唱时做伴奏用的,只有这么一对铃铛,声音清越,从教堂顶上直入心底,荡气回肠,从此让我后悔不已。

 

可以想象将来的某一天,闷在城北我小小的窝里,会忽有所动,扶弄着这些希奇的乐器,再次听到非州的声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