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美景:牛沐钟声隐隐来
(2009-08-14 22:33: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生活工作札记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首千古闻名的古诗,那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在安丘,也有这样一处动静结合的完美意境所在:牛沐寺。牛沐钟声,至今依然在人们的记忆中韵味悠长。牛沐寺与牛沐钟的传说也被列入潍坊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钟声远韵
如今,站在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大盛镇辛兴岭上远望,牛沐寺原址已是一片层叠的山林。有些落寞,有些寂寥。透过寂静的枝干,我们的思绪回到那时的牛沐寺———
相传宋朝以前,牛沐村村南鲤龙河与乌鸦河交汇处有一个大水湾,湾内住着一神牛,每逢中秋月圆之夜,神牛便到河中嬉水,造成河水泛滥,人们深受其害。后在村北辛兴岭的最高处建起了一座寺院,供奉佛爷和王母,寺门正对着水湾,祈望两位神仙能镇住神牛。果然从此以后,神牛不再嬉水,人们又过上了幸福安宁的日子。人们把寺院定名为瑞应寺,寓意为瑞兆应验。因所处地段当时属于安丘县牛沐里,故人们又习惯地称之为牛沐寺。
而那一口悬挂于主殿的巨钟,更是蕴涵一段关于抗争外侵的倾诉。金人统治山东期间,习汉俗,遵汉制,同时也达到收买人心之目的。当地掌权者为讨好金人,责令牛沐里乡绅捐资重修牛沐寺,遭到抵制。他们又逼寺内和尚到民间化缘收铁铸钟。在一户拒绝交铁的妇人那里,他们掳来了一对嗷嗷待哺的孪生姐妹。在寺院内铸钟时,因为怎么也铸不成,凶残的差役把那一对孪生姐妹扔进沸腾的汁水中。和尚们目瞪口呆,纷纷双手合十,齐诵阿弥陀佛。说来也怪,这一次,钟铸成了。两口一模一样的巨钟,其中一口悬挂在牛沐寺的钟楼上,只要撞击钟楼上的巨钟,另一口就嗡嗡作响,仿佛两姊妹作答。即使后来差役把另一口钟悬挂于县城东门城楼,两钟相隔40公里,只要牛沐寺撞钟,城楼上的一口也必定嗡嗡作响,时人皆异。
自宋至明,牛沐寺多次得到乡里的修缮扩建,到明前期已经形成两进院落的宏大规模,这一口雄浑洪亮声传40公里的巨钟,成为人们祈愿的依赖。
镌刻记忆
牛沐寺及钟声的传说,表达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感,人们出于对外族统治者的愤恨而编出的一些控诉传说,现在出于对牛沐寺的怀念,历代传说仍旧流行。它历经千年,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更寄托着当地普通民众的缕缕情思。同时,它更具有了深厚广阔的文化艺术内涵。
明成化年间,时任安丘知县的陈文伟在遍览安丘山水形制后,赋得《总咏安丘八景》诗,其中,“牛沐钟声隐隐来”一句,勾勒出了晨钟远韵的风致,唤起梦中人,惊飞林中鸟,更让牛沐寺声誉鹊起,至明嘉靖年间,形成了三进院落,尤其每年4月8日庙会,更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成为安丘西南部地区最大的庙会。
民国中后期开始,牛沐寺几经战乱折磨,逐渐衰落,至文革期间遭灭顶之灾,轰然消失。那悠远的钟声就这样在人们无限遐思中渐飘渐远。
为了保护和传承牛沐寺与牛沐钟的传说,当地政府与各有关单位积极接触,听取了有关专家的宝贵意见,当地文化站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搜集整理并形成了书面文字材料,印制成册,提高了其知名度,引起了各有关单位的重视。并且,他们还将把这一文学形式结集出版,成为孩子们的课外读物,让他们对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有更深厚的理解,让其中蕴涵的一脉精神浇灌他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