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月里感受沉重

分类: 途中之镜(自述与他评) |
在风月里感受沉重
唐诗人
《羊城晚报》2015年3月1日
《遍地伤花》,如它的名字一样,它讲了一个令人悲伤的故事,而且是“遍地”,这遍地的忧伤当然会让故事变得沉重。可如何悲伤?又何以沉重呢?这样的疑惑不是复述故事可以回答的,当然,故事肯定是悲伤而沉重的,但它只是给你这样的故事,并不告诉你为什么以及如何,等等。也许,在今天,阅读悲伤的小说故事,只有让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以及如何等一系列问题时,它才有继续叙述的理由,否则,快餐化和娱乐化风潮涌动下的时代里,读者为什么要去感受悲伤和沉重?
那么,如何悲伤呢?八零后的文学世界里不少悲伤的故事,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把悲伤化成流水,汹涌奔波,可是,他那逆流成河的悲伤也许只能是倾销给中学生的爱情困惑,他们在玄幻世界里汇成江海,看似汹涌,实则草木皆兵。或许,孙睿的《草样年华》里的倜傥子弟们也有悲伤,但对于他们,爱情和青春年华的逝去才是悲伤的源泉,而且,那里面更多的还是大学生们如何愤世嫉俗地反叛规矩,结果只能是多了趣味,少了沉重,也因此,它的销量必然高踞上峰,却总进不了文学的门槛。如今,李德南的悲伤呢?《遍地伤花》无关少年,不识趣味,却与风月有关,与沉重相连,在风月里感受沉重,在沉重里伤及哲思,也因此它毫无疑问地插足了纯文学这块湿地。
小说的主人公叫周克,做一个简单的字面解释,就是总与周边环境相克的人。相克,也就是矛盾的、对立的,这种情况在八零后的成长经历中当然会是遍地伤花。不过,周克有着帅气和英俊,因此相克是内在的,相生是外在的。这种搭配更糟了,他的外在招引了筱麦和陈碧玉,甚至蓝兰等漂亮女孩。当然,外在与内在不是分得那么绝对,只是侧重而已。周克内在是一个诗人,而诗人在八零后身上,只能导致与周身环境相克的结局,结果也很可能是落拓。周克与筱麦的恋爱是大学期间的浪漫记忆,但这浪漫最终留下来的只是伤和痛,成了沉重的灵魂包袱,仅此就与那些感伤物是人非和青春消逝的写作截然不同了。当然,仅仅是把一个更为悲惨的经历拿出来并不能成为更好的证据,李德南也并不是喜欢激烈情节的人,他把这个伤痛穿插在周克与未婚妻陈碧玉当下的生活中,这种综合着倒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的写作可以将过去和现在紧密地勾连起来,周克的那些伤痛才那么的沉重,它沉重到最后做梦结婚也有两个新娘:“一个是挺着大肚子的陈碧玉,一个是瘦骨嶙峋的筱麦。”
李德南要为时代的失败者造像,就像娄烨有些电影里为时代激情遭遇的挫折造像一般,而且,他们都诉诸爱和性的本体,然后把这个本体扔在时代这个看似空泛实则实在的环境里,让他们感受悲伤的历程和沉痛的结局。只不过,娄烨看中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遭遇,而李德南选择了这个时代的广阔氛围。也因此,悲伤程度可能在李德南描绘的那些八零后失败者身上更加扎实,因为这个密不透风的社会氛围已经把周克等人的内在和外在都逼迫到了无路可逃又无处藏身的地步:顾长风要坚持梦想的话只能死亡,周克想继续生活的话只能放弃所有投身公务员考试,周阳想好好生活的话只能放弃诗歌写作……在《遍地伤花》里,它的沉重不是遭遇事故,也不是感受苦闷,而是它让人去感受:“时代如同残忍的继母,直把骨骼未成的儿女推进命运的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