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途中之镜》跋

(2015-02-28 18:08:48)
分类: 途中之镜(自述与他评)


《途中之镜》跋


 

2010年,我完成了硕士论文,这一阶段的生活总算尘埃落定,也面临着新的开始。那时候,我既对哲学有浓厚兴趣,又无法割舍对文学的热爱,在这两者间摇摆不定。虽说文史哲自古便是一家,我也不愿意画地为牢,但毕竟还有一个职业与志业如何平衡的问题。我曾一度准备报考哲学系的博士,最终却还是选择了文学。

收入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便是在转向后写的。涉及的论题相对分散,却还是有不少共同点,尤其是在运思方式上,同一之处颇多。在我看来,不管是作为一个学者还是批评家,大的抱负,开阔的胸襟和视野,都是必要的,研究时的切入点却不妨小一些,这样才能避免泛泛而谈。以具体个案来谈大问题,恰切地把握住对象之所是,这是我所喜欢的方式。我也曾一度以海德格尔、李泽厚等人为基点来了解中西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用力自然较多。我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科技与社会、人之存在特性等许多问题的探询,最初是借助海德格尔的思的经验来展开的。

硕士毕业后,我的兴趣开始逐渐分散,接触的思想和作品渐见驳杂,然而最契合我心意的,还是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诠释学。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都强调,人生来就是一种有限之在,不像上帝那样全知全能,对世界的每一部分都了如指掌。人之为人,看问题总是容易受具体经验和视域所限制。这是思想的基本前提。有意思的是,虽然同样承认存在的有限性,但是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态度。海德格尔更多是觉得,既然人都注定要犯错,那就干脆让思想成为一种历险的方式吧。不管是对荷尔德林、里尔克,还是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尼采乃至于对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解释,海德格尔都显得非常激进。有伟大之思者,必有伟大之迷误。这是海氏的自我反观。相比之下,伽达默尔则要保守、谨慎得多。可能跟个人性情有关,我是一直站在伽达默尔这一边的,哪怕是我在受海德格尔影响极深同时还没有接触伽达默尔的时刻。如果我不为正确的东西辩护,我就失败了。这是伽达默尔的思想信条和自我体认,也是我在从事文学研究与批评时想要坚持的首要原则。当然我也深知,宇宙浩茫,人力终归有限,即便可以对思与言的奥秘有所洞察,也难保行事时绝不出错。我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尽量持守作为一个思者的诚实与谦逊,以便更长久地置身于对真理的期待之中。

有不少朋友曾告诉我,觉得我写文章偏于理性,多的是解释、说理,却很少有直接的、炽热的肯定。这在我,却并非是对所评的作家作品缺乏热情,而是希望能给出相对靠谱的阐释与判断。隐秘的火焰——我一直很喜欢这一意象,它可视为我从事批评时基本情绪的客观对应物

借此机会,我要感谢导师谢有顺教授、周丽昀教授、倪志娟教授对我的启发与指点,感谢陈晓明、张燕玲、王双龙、罗勇、王涘海、毕光明、张艳梅、李静、裴亚红、徯晗、刘云春、李寂荡、郑瞳、李晁等师友的帮助与支持,感谢王威廉、陈劲松等以各种形式与我进行对话的朋友和同门。感谢周明全兄的盛意,让这些途中的思索有幸以相对集中的、镜子般的形式出现,也让我在往后的时光中能借此照见自己的所来之路。

 

20146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