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文学大展之包倬
(2014-07-20 13:37:11)分类: 创作与评论80后文学大展 |
80后文学大展之包倬
主持人语
谢有顺
《创作与评论》2014年6月号上半月刊
本栏目的定位,主要是想给一些具有相对纯粹的文学追求的青年作家提供出场机会,以个案的形式展现“80后”的写作特点,也希望能兼顾地域,让来自不同省份的作家都有机会发声。
这一期,我们终于迎来了包倬。包倬1980年生于四川凉山,现居云南。他从2002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主要见于《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山花》《中篇小说选刊》《天涯》《创作与评论》《边疆文学》《滇池》等刊物。
与往常一样,为了对入选的作家有更多的了解,我们特意邀请了两位批评家来参与写作评论。
周明全的《与现实短兵相接》一文,主要以包倬的中篇小说作为讨论对象。他的评论向来写得率性、放松,又不失个人的洞见。周明全将包倬界定为一位“与现实短兵相接”的“80后”作家,认为“他关注被生活遗忘的偏僻乡村、关注为了生计涌向城市却没有被城市接纳的农民工,他写了他们的挣扎、写了他们的无知、写了他们为了讨一个老婆的艰辛以及为了找媳妇而走上犯罪的路,等等,篇篇刺刀见红,读来让人痛心,也让人有意无意地顺着包倬的小说去思考当下社会现实。”另外,周明全在文章中还对包倬小说的叙事主题、叙事机制、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等等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包倬笔下的多余人多是出身于底层的贫苦农民,“他们有卑微的理想,只是想找个女人结婚生子,过正常人的生活,他们有理想,他们也奋斗,甚至百折不挠,但命运却残酷地将他们卑微的梦想粉碎。若说俄罗斯文学史那些多人还让人有同情,悲悯,那包倬笔下的多余人,会让人连同情、悲悯都没有,唯剩感慨,或者说是无语。”
在《分化与成长、灰色地带的细察者》一文中,刘云春副教授先是从宏观角度来介绍“80后”写作的基本特征,以此为基础来辨识包倬短篇小说创作的特点:“包倬是现实灰色道德的细致观察者,他的小说中流露着为时代和当下生活留影立心的欲望,更有为时代病症把脉的抱负——我们的社会陷入了喧嚣和亢奋,人们追逐的不过是欲望和物质,存在的诗意被放逐殆尽。现代性精神的实利特性必然产生普遍而深刻的社会怨恨情绪。人们的精神被压迫到了渺小的一隅难以伸展。在描摹世态具象的同时,他不忘沉潜生活内部的那些矛盾和精神饥饿的复杂状态。包倬的小说让我看到的不仅是‘80后’写作的分化,而且还有成长和信心。”她所归纳的这些特点,对于理解包倬的小说提供了非常好的角度。
最后还想谈谈的是本期刊发的中篇小说《四十书》。如今,有不少“70后”一代作家已经开始回忆,用徐则臣在《耶路撒冷》中的话来说,是“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他们试图通过回忆来进行自我观照,确认生活的支点,重新出发。与此不同的是,“80后”一代作家似乎更倾向于向前展望,也就是在三十多岁的年纪设想将来可能会活得怎样,从而更好地应对眼前的一切,做出更好的选择。这一特点,在《四十书》中也有所体现。
《创作与评论》2014年6月号上半月刊目录
新锐
006
四十书(短篇小说)/包倬
020
分化与成长、灰色地带的细察者———包倬短篇小说略论 /
刘云春
024
与现实短兵相接———包倬中篇小说综论 /
周明全
现场
030
庖丁解牛(中篇小说)/
楚荷
044
有泉水在灵魂上淌过———楚荷访谈录 /
聂鑫汉
050
和时代一起,在痛中希冀(创作谈)/
楚荷
053
印象中的楚荷/
孙南雄
055
酒香中的人性绽放与批判———楚荷小说创作评析 /
陈
青
小说
060
闪电(短篇小说)/
余一鸣
068
里里外外(中篇小说)/
薛友津
086
舞者(短篇小说)/
李传思
093
制造浪漫(短篇小说)/
段淑芳
五月诗会
098
穿过春天的河流(组诗)/
夏文成
101
那一时间———致我们终将落地的青春(组诗)/
何玄通
漫笔
105
被人尊称“先生”的女性/
李娟
109 1927-1933:丁玲的绚丽年华/
彭晓玲
118
花开的声音/
熊金星
艺苑
121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我与书法 /
欧阳维忠
124
欧阳维忠的书法之路/
蔡栋
092
《创作与评论》2013
年年度奖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