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文学大展之吕魁
(2014-04-02 23:41:43)分类: 创作与评论80后文学大展 |
80后文学大展之吕魁
谢有顺 李德南
《创作与评论》2014年第4期
“80后”这一代中,有不少作家都接受过专门的写作训练。他们要么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开设的作家班或创意写作专业,要么是在高校里攻读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身兼二职,既写作,又从事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活动。总的来说,系统的学校教育是有利于作家写作的,也有助于作家写作才能的显现。在知识更迭如此迅猛的时代,他们之所以可以持续地创作并不断地扩展边界,亦与此不无关系。当然学院式的训练,以及因驾轻就熟而导致的过量写作,也有可能使得个别作家的部分作品存在以下不足:技艺成熟,在语言和形式上无明显问题,能达到发表水准,却也因缺乏精神温度而略显乏味。另外有一批作家,则在文学上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学院教育,更多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而不断地“自我教育”。他们的写作量未必很大,有基本的写作母题甚至显得有些类型化,在叙事方面未必都很完善,其作品却始终携带着巨大的叙事热情,气息饱满。本期想要推出的作家吕魁,就更多是属于后者。
吕魁生于1984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从2005年开始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大家》、《青年文学》等杂志发表大量中短篇小说,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转载,著有小说集《所有的阳光扑向雪》并获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20”等荣誉。
为了更好地对吕魁的写作进行梳理,本期我们邀请了青年批评家徐刚和任瑜来写作评论。
在《暗恋与惜别》一文中,徐刚先是简要归纳了吕魁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认为吕魁“笔下的女子大体命运相似,她们拥有超凡脱俗的魅力,率性而为、敢爱敢恨。这些无与伦比的姑娘突然闯进‘我’的世界,给平庸的生活带来一抹亮色。然而在一番无望的暗恋之后,她们又无一例外地与‘我’惜别,去追逐更为‘实在’的梦想。她们为了生存而牺牲一切,最终却一败涂地,被这个物欲的社会所裹挟。无论是早期故事里的小染、宁梓,还是在北京艰难打拼的新疆女孩莫塔,再抑或是‘我们的女神’,这位拥有‘不食人间烟火,独立不流行的别致气质’的夏奈,她们的青春故事总是令人唏嘘喟叹!”徐刚针对吕魁的当期作品《我们的女神》所做的细读,正是依据吕魁的这一创作特点展开的。
与徐刚的个案细读有所不同,任瑜的《从<</SPAN>所有的阳光扑向雪>读吕魁》一文,主要是以吕魁新近出版的这一小说集作为分析对象。在她看来,吕魁是一位学了很多但消化得很好的作家。“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姿态和方式。他不走极端、也不从流俗,不追求庄严高深、也不会轻浅随便,不控诉和审判、亦不膜拜礼赞,无意于追问和反思、也不刻意解构和虚无。他注重故事,却不依赖情节,讲究形式,却不堆砌技巧。因此,他的小说,不繁不简、清晰流畅,不轻不重、恰如其分,看起来似乎可以轻松自在、毫无防备地一路读下去,但是,小心,它会在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在哪个地方,拨动不知道你的哪一根心弦,让你觉得有些熟悉、有些温暖,又有些惆怅、有些伤感。”任瑜在文章中还对吕魁小说的“青春、爱情,以及在与现实的碰撞和融合中不可避免的磨损与改变”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对吕魁的叙事意识和叙事能力也有所揭橥,认为《写篇小说登<</SPAN>大家>》、《莫塔》等文本“已经反映出吕魁自觉的、开阔的叙事意识,所达到的叙事效果也显示出他全面的、均衡的叙事能力。”
他们所指证的这些写作特点,读者们阅读时不妨作为参考。
《创作与评论》2014年4月上目录(创作版)
新锐
主持人语
我们的女神(中篇小说) 吕魁
暗恋与惜别——读吕魁小说《我们的女神》 徐刚
从《所有的阳光扑向雪》读吕魁
现场
会说话的竹影(中篇小说) 邓宏顺
底层人物苦难的思考与拯救——邓宏顺访谈录
锻炼锻炼(创作谈)邓宏顺
作家的社会责任——邓宏顺小说评析
小说
少女姚琴(短篇小说)娜彧
貌似约定(中篇小说)少一
漫笔
湘西韵致
故乡的水稻田
兽部落
艺苑
漫谈写意花鸟画的创作
质朴淡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