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2014年第3期目录与导读
(2014-02-22 09:19:30)分类: 其它 |
《山花》2014年第3期(总第532期)目录
小说苑
叶
肖
文本内外
徐
蔡
开端季
林培源→
专栏
陈丹燕→
散文随笔
阿
胡竹峰→
诗人自选
唐子砚→
李成恩→
亚
大视野
李德南→
张定浩→
视觉人文
马玉琛→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向世界100所著名大学图书馆赠阅《山花》
《山花》2014年第3期导读
张野
谢有顺先生在自己的小说课堂上谈到当下小说时,曾说过这是一个向内转的时代,即越来越多的作家作品注重于人物内心体验的发掘。这一观点敏锐而又诚实,是对小说发展趋势独到发现。叶舟作为一个诗人与小说家的双重身份,内心体验的丰富勿庸置疑。本期的《开学》借女儿开学的时机,揭开了一对中年夫妇危机四伏的感情生活的重重帷幕。日常生活总是那么平庸而琐碎,却点点滴滴地累积着夫妻间的怨怒------激情的消退有时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只是焦虑与冷漠无边地弥漫,无孔不入地侵蚀着生活的根基。在女儿未上大学之前,为了她能够安心学习,相互间那些用力的撕扯都又掩盖在风平浪静的表面之下。他们一直以为这是两个人的战争,不料女儿却是洞若观火,并借开学之际颇为用心地为他们准备了安全套,力图弥合那日渐加深的裂隙。但最终的弥合并非因为女儿的懂事,而是妻子在画家那里寻找一道暂时的、隐秘而又微妙的出口时,无意间发现了女儿的成熟,最终混沌与焦灼都归于平和,那些尖锐而庸常的内心体验如同黄昏时淡漠的闪光,生活又回到了日常的轨道。叶舟在处理这个故事时并未把内心的体验极端化,而是含而不露。也许这是因为作者作为诗人,更加懂得分寸的把握。
肖勤是贵州近些年锋头颇健的作家,执着地讲述着乡土社会在现代性进程中的遭遇,一方面现代进程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则是乡土世界无奈地被改写,作家则在这种两难处境中摇摆、挣扎。本期的《艾蒿地》则努力让这个加速的现代进程缓慢下来,明确地表达出一种对加速度的消极抗拒。柴加财(秋素)是一个地产商人,在事业的高速发展中患上了失眠症------其实是在朝向未来的发展中无法抑止的亢奋。他通过与政府高层的关系,掌握了城市发展的趋势,购买了还是一片艾蒿的荒地,却因为一户人家不同意拆迁而悬置起来。某夜他因失眠驱车无意中来到这片荒地,听到若达演奏的古琴而安静下来,前所未有地深深进入了睡眠。随后他开始跟随听琴,治疗自己的失眠,并由此了解若达及弟子苏泊的生活,最后帮助苏泊回到失散的亲人身边。柴加财因琴声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和观念,力图保护住艾蒿地这一片净土。很显然,这是一个心灵救赎的故事,但这种“向后”的方式能否挡住现代那强有力的臂膊?也许已经不再重要了。徐东的《消失》则通过李更与孙勇这两个大学好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着欲望化的生活对人的改变。孙勇表面看起来充满活力,不断挑战着自我,实际则是在空虚中通过恋爱来寻求刺激,但当他真正产生爱意时,生活却无情地嘲弄了他的激情,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欲望不断对生活透支的结果,必然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病:虚无。奥黛是越南的民族服饰,很能体现东方式的轻盈飘逸之美。林培源的短篇《奥黛》写的是当下一种非法的社会现象------婚姻偷渡,但作者并未把关注点投放于这一社会现象本身及其反思,而是灵动地荡开,写了人的精神、情感上的微妙体验,应该说,林培源作为一个尚年轻的写作者,有着较为成熟的叙事机智。
陈丹燕的长篇随笔《镜像》走到了终点。本期的两则写的都是柏林的咖啡馆。柏林东的五羊咖啡馆有一种朴素中的粗鲁,不事奢华,不优雅也不乏味,对“现代”的拒绝使其有一种不露声色的先锋色彩,由此反而成了新时代的标志。位于柏林西的鲁卡斯咖啡馆曾经是一个城市地标,体现着强烈的现代色彩,但在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中却成了一个逝去的年代的记忆。时间的节点都是2000年这个新世纪的开端,两座咖啡馆分别处于柏林的东西,这种对应混合着德国的社会政治变迁,正构成了一种内部的镜像,颇有意味。冷清与兴盛,也许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潜在转向?阿乙的《阴暗笔记》按作者的解释,是一部小说的副部,当它以散文的面目出现时,通过“死亡”、“永生”、“自由”、“疾病”……等一系列关键词,写了一个邪恶的早熟少年对生命不同阶段、不同状态的体验,有点畸形,却又不无洞见,这种内心的游走多少也揭示出现代社会的病源之广与深。而胡竹峰的《从胡适的相貌谈起》则形同一篇文化悼词,从胡适的容貌引申开来,实际是在谈一种逝去的文化风度。中庸为道,胡适的相貌及相关的文化行为正体现着当下日趋缺失的一支文化脉络。文字温和而情感饱满,正有文化散文之趣。
唐子砚的诗歌语言简洁利落,对亲情、记忆、当下的处理都充满着孩子般的澄澈,并有着对生活的某些穿透。李成恩的《暴雨传》体现着作者对当下生活的介入,但其中又有着明确的对“现代”的反思,对远方、对纯净的迷恋,有一种灵动和张力。
“80后”在文学领域曾是一个耀眼的名词,转眼又在不知不觉间被泼上轻蔑的脏水,这些其实都掩盖了作为文学的“80后”的真相。李德南的《在新的文学机制和时间境域中诞生》试图回到文学生产现场,从生产机制这一视角,对80后文学的不同类型和表达状态进行了区分,并梳理了“真正的”文学80后在当下不同的一些主题呈现和自我定位,认为80后的文学表达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时不断发生着自我的转型和内在的分化,正以鲜活的在场蕴含着多种可能性,以为其正名。张定浩《对确定性的追求》则通过对王安忆的创作及其批评史的回顾梳理,指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即对于确定性的主题特别是叙事模式的追求。这是一种对于写作难度的回避,这种反思性和批判意识,正是文学批评应该具有的一种可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