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文学大展之马小淘
(2014-01-23 14:26:48)分类: 创作与评论80后文学大展 |
80后文学大展之马小淘
谢有顺
《创作与评论》2014年第2期(上)
少年成名是最早那批“80后”作家的共同特征。他们最初的写作,则存在着虚与实的两个极端:虚的一极,是指他们的写作多半出于想象和虚构,以各种各样的玄幻小说作为代表;实的一极,则意味着写作和各自的生活是同构的,带有自我指涉的性质,大体不出校园文学、青春文学的范畴。因此,有的研究者也一度主张“80后”文学就是青春文学。这当然是对某个特征的夸大,而青春文学也只是一种在每代作家中都存在的普遍现象,并非为“80后”所独有。随着这些作家开始长大成人以及生活处境的变化,他们的写作也必然面临着转型的要求,产生激烈的分化。当然不排除有个别作家过了三四十岁仍能继续保持十四五岁的心态,在写作主题和风格上都保持连贯性,但“拒绝长大”、一成不变的“80后”作家毕竟是少数。
这一期想要推出的作家马小淘,便经历了这样一种转变。她硕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首届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英语培训班,先后获全国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首届青春文学大赛“长篇组”金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第四届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等奖项,著有《蓝色发带》、《飞走的是树,留下的是鸟》、《慢慢爱》、《火星女孩的地球经历》、《成长的烦恼》等多部作品。小说和随笔,是她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除了个人专书,她的作品也见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美文》等杂志。
为了让读者对她的创作有更多的理解,本期还特别邀请了行超、刘丽朵两位青年批评家来写作评论。刘丽朵的《觉醒的欣喜》,试图以马小淘之前发表的作品为坐标来细读她的当期作品《两次别离》。这不是新批评式的、重视文本内部构成的细读,而更多是借用社会学或文化研究的方法,重视分析人物的阶层和阶级身份,还有社会世界对其婚恋观、家庭观的塑造。
行超的《自信勇敢的“80后”世界》一文,则试图从文学语言、都市书写的感觉、主人公的类型等角度入手来解读马小淘的小说创作。在她看来,和其他一些出道甚早的“80后”一样,马小淘的写作经历了从懵懂少年到社会人的蜕变,“从书写校园生活到侧面反映房奴、社会压力、情感危机,在十余年的磨练中,马小淘的文字变得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复杂,而不变的是其文字中自由、自信、勇敢、洒脱的能量——而这,正是马小淘作品最珍贵的部分。”另外,“生活化的语言习惯、生活化的日常场景是马小淘文学语言的母体,她抛开了僵化的古典语言、古典美学以及陌生的欧化语言、欧化审美,让文学回归日常层面。她的文字不矫情、不做作,每一句都是重拳出击、直捣人心,因此也更加具有活力和生命力。”马小淘作品中还呈现出一种新的都市感觉,既包含着审美意识的革新,也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所接通的,“正是一个成长于现代都市的‘80后’所特有的强大的内心世界:那么独立,那么勇敢,那么自信,那么洒脱。”
这些观点,读者们在阅读《两次别离》时,可作为参照。
创作与评论2014年第2期(上)目录
新锐
主持人语
两次别离 马小淘
觉醒的欣赏——评马小涛《两次别离》
自信勇敢的“80后”世界——马小淘论
现场
歌声(短篇小说) 王祥夫
不辱没“作家”这两个字——王祥夫访谈录
作家要一次次潜到深水里去(创作谈) 王祥夫
王祥夫印象
被现代后的嚎哭者——王祥夫小说解读一种
小说
谁蒙住你的眼睛(中篇小说) 王宗坤
春风荡满的山谷(中篇小说) 伍水清
漫笔
一条河流与一位诗人� 张步真
湖湘的细浪
诗语
城市与乡村的寓言(组诗)刘晓平
田野一头撞向高楼(外三首)肖念涛
艺苑
张弛得法 敏行有功——记省书协副主席张敏
传承湖湘精神
书写豪迈人生——评张敏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