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奖、网络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根本缺失

分类: 精神助产(文学对话) |
文学奖、网络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根本缺失
——答《东莞时报》吴诗娴问
李德南
关于社科院近期发布的《文学蓝皮书》访谈:
1、 本次发布的《中国文情报告2011-2012》,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与颁奖列为2011年文学大事之首,这是否再次说明中国的文学导向直指文学大奖,而中国文学界的评奖一直存在诟病,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融合困境也一直是话题之一,你怎么看中国文学的担当?
2、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在中国可能不只是撑起了半边天,网络文学即改变了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甚至还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出版模式,目前,有许多传统作家从纸媒出版和发表转至在网络上获取大众认知,你觉得当下传统作家创作本身的问题在哪里?
网络文学的兴起,还有它对文学格局的改写,当然值得重视,可是我们也要避免把它理想化。在表面的繁华背后,网络文学其实也蕴含着很多问题,恐怕不比传统文学少吧。传统作家在网络上发布作品,试图获取大众认知,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此成为网络作家。我个人认为,一些看似传统的作家,在精神层面恰恰是很先锋的,是有艺术创造力的;而许多看似很时尚、很前卫的网络文学作品,在价值理念与文学观念上恰恰是很守旧、很落伍的。传统作家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足够强大的信念,容易在市场霸权前低头,被时代的风潮裹卷。他们缺的不是智慧,而是坚守的勇气。
3、
“长篇小说年产几千部”常常用于各种语境之下,它几乎能包含正负两方面的明证,其实,事过境迁,中国文坛包括网络文学在内,没有几部小说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你认为中国文学最根本的缺失在哪里?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许多作品是昙花一现的,能留下的总是少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是我们太重视数量上的增长。至于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判断,我并不是那么悲观。像格非、阿来、刘震云、阎连科、迟子建、史铁生等作家,其实都拿出了不少厚重之作。它们可能无法都流芳百世,但仍然值得同代人花时间去阅读。这也并不是说中国当代文学毫无问题。能否有效地解释我们的历史和现实,能否有效地呵护人们的心灵,能否在一个失信的时代重新培育起一种信念、信仰,能否让作品具备自足的艺术性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都是摆在有大抱负者面前的难题。
原文链接:http://dgtime.timedg.com/html/2012-07/08/content_9940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