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话的眺望者

(2007-03-10 10:30:42)
分类: 途中之镜(自述与他评)
    最近

 

 

童话的眺望者

                                    ——序《苹果掉下来》

倪志娟

 

 

当李德南告诉我他喜爱写作,并将他的文稿陆陆续续寄给我时,我很惊喜,作为老师,看见自己的学生有这样的作为,实在是一件欣慰的事。

最令我喜欢的,是他的文稿中流露出的那种唯美气息。“文如其人”的老生常谈的确值得斟酌,可是从一个写作者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也绝不可能和写作者毫无关系,必然会带着写作者内心的标记,再高的天赋、再完美的修辞也无法遮盖那种无形的心灵气质。因此,我相信,李德南文字中那种唯美的气质正是他内心之美的自然流露。这种美,既是青春年少未染世俗的纯真和洁净,也是浸淫在文字世界之中忘怀世俗的情致。在我们所处的喧嚣时代,看到这种美,不啻于穷山恶水中见到一口清凉古井,悠然止渴。

当然,从文学的角度而言,这种唯美的气息是有缺陷的。从文学的发展线索来看,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早已羞于谈美,而是致力于挖掘恶,这与人类思想史的发展变迁有关,也与二十世纪以来的现实有关。二十世纪之前,人类致力于以善的理想弥补人性之缺失,在西方,表现为基督教的上帝和哲学的理性理想,在中国,表现为儒家的圣人理想和庄子的真人理想。可是,从弗洛伊德开始,人性之恶成为一个不容置疑的定论,不仅如此,弗洛伊德还将这种恶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赋予其至上价值。仿佛为了印证这种观点似的,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绵延至今的局部战争,相继上演了各种惨绝人寰的屠杀,在残酷事实面前,善的理想之光何其微弱!那些潜入心灵的思想者无一例外地转向恶,揭示恶,批判恶,他们自身的痛苦和孤独自不待言,而他们的作品所表达的晦暗之景也成为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的真实写照。因为其真实,才更令人绝望。

在和李德南交谈之中,我曾提醒他,文学创作必须深入到人性深处,作最彻底的探察和明示,入世之深,所得才厚。假如一味沉浸在美好的人事之中,不愿意深入,不愿意撕破笼罩在人生表面的种种假象的话,那么就难以拓展写作的深度,文章也会因过于纤弱和华美,而失去必要的力度。事实上,李德南的文章也的确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他的每一篇小说中,无论在情节构思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散发着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飘渺格调,他的作品给我的整体印象仿佛是月光下一张苍白的面孔,清则清矣,却终归是一种虚弱的美。

他明白这个道理,也深知自己文章的弱点,不过他对我说,很多主题他是不愿意深入的,他想在文章中保留一种善和美,哪怕是虚幻的,也可以给自己的人生提供一种依凭。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明察秋毫无异于将自己置身地狱,陷于内心的分裂之中,因为清楚的了解往往意味着绝望,这是一种毁灭生之希望的绝望。不是每个人都有卡夫卡那样超凡的勇气,可以一手挡开命运的绝望感,一手草草记下他所看到的一切。李德南说,他害怕自己走到那种分裂之途,而愿意在一种唯美的梦境之中倘佯。如他在文中所说,要“站在河的这一面,眺望对岸,眺望童话。”这种眺望童话的姿态或许将成为他写作的一种姿态,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美和梦幻的气息也自有其意义所在,但是我依然希望,随着阅世之深,他会不断自我超越,逐渐摆脱一些青春的迷梦,敢于面对人生的残缺和残酷,增加创作的厚度和深度。

好在他的文章已经开始切入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在稍微有些紊乱的语言中,李德南正在努力探索“苹果掉下来”的因由,这一点也是令我非常喜欢的。语言的魅力永远不是停留于表面的描述,而在于以符号的形式深入生存的结构之中,以虚构的形式揭示人的实存状况。玄想或深思可以打开生活中许多隐藏的结构,而诗意就在每一个结构敞开的“此时”到来,这使写作成为一种语言的冒险,成为一种无穷无尽的智力游戏。在他的《蝴蝶飞不过沧海》、《后伊甸园神话》等文中,这种形而上学的探索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这些文章还不能把情节和思考很好地糅合起来,他还需要不断地阅读,思考,积淀,以成就自己的思维逻辑和语言驾驭能力,可是文章的品格是脱俗的,他的灵性和内敛的韧性,完全可以使他永远“在路上”。

这本书,是李德南大学生活的一个总结,他希望借此作一个了结。大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记忆最为丰富的阶段,也是人生真正的起点,它埋伏了未来生活的各种可能性,等待着在时间中一点一点展现出来。李德南比他的同学要幸运的是,他可以借助自己的笔将一切记下,在文字中显现又隐藏起命运的机缘,他未来的生活和写作的各种线索将从这本书开始,这本书,是他的起点而非终点。

每一个活着的人无疑都应该热爱生活,但是,我们也必须对生活保持一种起码的警惕,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其意义总是有限的,容易令人厌倦和失望,而对生活过分的认同使我们产生的幸福感虽然诱人,却难掩其庸俗的面目。因此,保持一种眺望彼岸的姿态是必须的,文字则是一个绝佳的平台。在文字中,我们可以任意地虚构,将一切渺茫的幽思或希冀在文字中加以实现,可以任意建筑一个可心可意的空中楼阁,以安置现实中时时落空的手势,我们可以靠近生活或疏离生活,创造一个无限的意义世界。愿意写、喜欢写,将以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李德南是有福的,在此,我衷心祝愿他越写越好。

 

 

2006年4月27

 

(作者简介:倪志娟,哲学博士,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