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盲目买信托存血本无归风险

(2013-07-16 16:56:59)
标签:

信托产品

财经

分类: CIRCLE●理财

业内人士表示“期限错配”致银行“钱荒”
以高收益率向百姓“借钱”

 

    进入7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6月末骤增之后遭遇突降。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除遭遇考核季因素外,银行的不规范经营导致银行间资金期限的错配是致使收益率激增的关键问题。

    据行业人士透露,目前市场上,不少中小银行正是通过这种错配的方式追求高额收益,放大利润,最终导致资金短缺,只能通过短期高利率理财产品的推出来吸纳百姓存款,缓解资金困难状况。基于此,专家建议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不要盲目选择同类产品中年化收益率最高的一款,而应在同一数量级中进行筛选。毕竟高收益产品背后是银行将某些高风险资产加入到理财资金投向的结果,风险系数很大。此外,对于信托投资,不建议投资者联合亲朋凑钱购买,也不建议高比例配置。应对信托项目进行具体研究,清楚了解资金投入方向,同时要选择正规的、信誉好的机构进行合作。

 

理性看待高收益理财产品

 

     6月末,在“钱荒”席卷整个银行间市场的情况下,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一度飙升至逾7%的高位。如今疯狂过后,受三季度央行释放流动性及银行中期考核结束影响,7月首周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和预期收益率均有所回落。对于收益率激增背后所暴露的问题,以及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池”运作、信托产品风险等民众关心的焦点,记者走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两大问题致收益激增

 

    记者连日来在走访各银行时发现,理财产品收益率在骤增之后遭遇突降,多数产品迅速回到“4时代”。譬如,某股份制银行目前在售的一款60天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仅为4.6%,而该行在6月底同类型、同期限产品预期收益率则达到5.9%。而另一家银行近期也发行了一款35天期理财产品,其预期年化收益率仅为4.3%,而在上月底同类产品收益率为6%。

    有银行人士指出,不久前理财产品市场收益率骤然激增的背后昭示出两大问题。首先,6月末历来是各大银行的考核季,银行需要面对央行准备金回笼的问题,继而导致很多银行爆发临时性资金短缺危机。这就像多米诺骨牌,由于银行资金的紧张,致使银行间拆借率,即借款利率远远高于贷款基准利率。某些媒体报道甚至称银行间的借款利率一度接近高利贷,资金市场严重畸形。于是,银行不得不通过推出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来找老百姓“借款”,从而抵消自身流动性危机。其次,银行的不规范经营导致银行间资金期限的错配,这是更为关键的问题。要知道,银行资金正常的管理需要相匹配的业务,比如长期资金匹配长期贷款等。但不少银行却用短期资金做长期业务,因为短期资金成本低,长期资金贷款收益高。目前市场上,不少中小银行正是通过这种错配的方式追求高额收益,放大利润,最终导致资金短缺,只能通过短期高利率理财产品的推出来吸纳百姓存款,缓解资金困难状况。业内人士多认为,此次银行爆发的缺钱危机是暂时性的。但这其中,有些银行遇到的问题比较严重,需要吸收更多的民众理财资金来缓解危机,因此仍不会下调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银行揽储“投向”存疑

 

    前不久,个别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甚至逼近10%,投资者不禁疑虑:如此高收益背后会否存在“暗箱操作”?理财资金又是否如承诺中所言“投资稳健领域”呢?

    记者比较了多家银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说明书,在最关键的“产品投向”一栏中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过于笼统,比如某国有大行6月曾发行的一款预期收益率为6%的90天期限产品,其投资范围一栏说明为“同业存款等符合监管机构要求的其他投资工具”。然而,同样是符合监管的投资工具,其风险差异巨大。比如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债券和信托、PE股权募资相比,风险就低很多。如此含糊的表述如何能让投资者看懂,更何况连一个基本的投资比例都没有。二是不同风险等级资产的投资比例浮动范围较大。以某行之前发行过的一款32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2%至6.4%的理财产品,其产品说明中称“投资货币市场、同业存款比例为20%至100%,其他资产为不高于50%”,同时,以上投资比例可在0至20%的区间内浮动。这意味着其他资产实际的投资比例可最高至70%或最低至0%。如果70%投向信托等高风险资产,那么这款产品潜在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此外,有细心市民在查阅多家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后发现,某股份制银行网上所有产品(不同期限、风险评级)都是同样一个投资比例。譬如35天、61天、92天期限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7%、7%、6.2%,而三款产品的说明书都标明同样的投资范围。

    针对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普遍存在的投资方向不明确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理财师指出,理财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揽存手段,当资金来了,就会形成一个资金池,就要去找其他投资项目,可能是信托,也可能是短期流动性较好的央票、国债、银行同业拆解等定向去处。资金池是滚动循环地发行,满足不同客户时间的需求。对于银行资金池问题,监管部门一直在着手调查与管控。建议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不要盲目选择同类产品中年化收益率最高的一款,而应在同一数量级中进行筛选。譬如投资方向大致相同、投资期限均为3个月期产品,市场普遍收益率在5%左右,一旦出现一款6%甚至更高收益产品,不要因为收益高就去买。行业人士提醒投资者,对于部分收益率远远高于平均水平的理财产品,应理性看待。要问自己:同类型理财产品,为什么这款收益率离奇高?要知道,高收益产品背后是银行将某些高风险资产加入到理财资金投向的结果。如此一来,理财资金的风险系数自然增大许多。

 

购买信托产品需谨慎

 

    在非保本型金融产品中,除银行研发推出的挂钩类理财产品外,最为常见的还有信托产品,通常投向一些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或项目。这类产品收益较高,可达10%甚至更高,但相应风险也要大得多。比如,目前温州当地就已出现由地方债包装而成的信托产品,极有可能会因为地方债危机的爆发而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的局面。在业内人士看来,信托产品的风险跟资金投向和质押物的安全性、兑现性有关,这需要投资者综合权衡、判断。

    理财专家分析指出,信托产品的融资成本高,既包括银行代理销售的手续费,同时还有信托公司的研发费用。通常情况下,信托产品的融资成本都在12%至15%,而好的企业到银行的融资成本大约是7%。也就是说,企业用高于一倍在银行的融资成本来做信托产品。这其中肯定存在一定的问题,风险也不小。可以说,信托产品的风险是系统性风险,若整体市场不好或整个区域出现状况,都有可能会让投资者血本无归。其与基金不同,基金最多也就是折价。业界人士认为,目前不少投资者对于信托产品存在误区,认为信托门槛高,是区别高端客户和普通百姓的产品。事实上,信托产品像银行理财产品一样,也是资产配置的一个品种,只是风险相对较高,因此不建议投资者联合亲朋凑钱购买,也不建议高比例配置。提醒投资者,应对信托项目进行具体研究,清楚了解资金投入方向。别让信托的高收益掩盖了它的高风险。同时,也应选择与正规的、信誉好的机构进行合作。”(王诗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