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数据悬疑成资本市场“卡喉”症结
据相关报道显示,从3月份至今已有18家中国上市公司被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4家企业被勒令退市。对此,业界人士分析指出,中国概念股之所以在美频遭退市是财务数据不过关、业绩不理想等因素所致。
应该讲,中国资本市场历经20年的成长,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产业结构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但近年来在市场繁荣的光环背后,纳斯达克的乱象亦在国内呈蔓延之势,虚假信息披露、粉饰财务数据、财务报表造假等尤为突出,逐渐成为证券市场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下仅举两例媒体曾曝光过的公司,应该讲其在上市进程中都在财报方面存在诸多质疑。
首先来看《北京商报》揭露过的山东瑞丰,据其招股书上显示,2001年3月到当年7月间,当时的高分子材料厂曾向股东有较大幅度的分红行为。具体分红实施如下:2001年一季度,高分子材料厂向股东分红80万元,而4月至7月,高分子材料厂分别再次向股东分红42万元、36万元、93万元和48万元。以上数据可以发现,2001年前7个月,高分子材料厂向股东分红就达到了惊人的299万元,而当时该厂的净资产评估值只有340万元(改制前)。为何改制前后,瑞丰有限净资产规模裂变速度会有如此巨大差异?究竟是当初资产被过于低估,还是另有隐情?可谓疑点重重。
再来看《大众证券报》披露的同样存在质疑的赛轮股份,据招股书显示,2007年至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是11.72亿元、18.75亿元、25.46亿元和40.5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是5328.63万元、2630.2万元、1.24亿元和1.13亿元。但令人费解的是,2007年赛轮股份的营业收入为11.72亿元,净利润却达到5328.63万元。这与下一年度的业绩极为不对称,2008年公司营业收入18.75亿元,净利润却骤降到2630.21万元。
事实上,存在质疑声的公司绝非只有这两家。应该讲,粉饰财务数据已经成为一些企业实现“上市梦”所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中小投资者看来,企业在筹备上市期间刻意隐瞒或包装财务数据要比企业上市后的财报造假更可怕,尤其是对于打新股而言,这更好比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没法分辨出上市企业真正的盈利能力及前景,一旦盲目进行投资最终会招致惨重的损失。
可见,如何强化上市企业的基本审核,规范证券市场制度,标本兼治这一顽疾,应成为监管者及媒体着力重视的问题。业界不少专家纷纷指出,财务数据不清晰或模糊概念,这是一些不具实力的上市企业惯用的手法,存有侥幸心理从而达到蒙混过关之目的。目前我国对虚假财报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大,且缺乏制度依据,违法违规一般仅采用行政处罚,而受害的投资者无法得到补偿。以上两家企业存在财务数据披露不详实、不明晰的共同特点,若不能做到“客观披露、数据透明”,可能会制约其长足发展。
的确,纵观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公司造假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倘若不把重点精力放在发展企业和产品上,一味去追求“为上市而上市”的资本运作,刻意隐瞒遮盖企业的问题与不足,企图欺骗投资者及市场。这样一来,一旦摇身变为上市公司,推向公众吸引募集资金的话,则会让投资者失去分辨力和把控力,这应引起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警觉,亦应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和监管。总之,还IPO市场一片投资净土和良好环境,企业需要练好“内功”,靠实力上市,因为这不单关乎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而且更关乎企业本身的信誉与生命,千万不要搬起石头到头来却砸了自己的脚。(王诗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