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信理财产品被叫停“满月”
债券类产品成市场主角
眼下,银信合作类理财产品被叫停已一月有余。虽说银监会只是在七月初口头通知了各银行与一些信托公司,甚至直至记者发稿时银监会仍未正式向信托公司或商业银行下发相关文件,但近一周来记者在走访本市多家银行营业网点后发现,目前各银行均严格践行着“口头通知”。那么,身处“后银信”时代,无论是对于银行还是普通投资者而言,在产品销售与选择购买上正悄然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与此同时,哪类产品又成为继银信产品后理财市场的主角呢?
就在银信合作类理财产品叫停“满月”之际,记者先后走访了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在内的十家银行,发现不仅市面上可以购买到的银信产品已所剩无几,甚至连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也较前两个月前有所萎缩,且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低于4%,更确切地讲,产品年化收益率大都分布在1.5%至3%之间。
事实上,自银信产品叫停的第二周起,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便已开始缩减,且收益亦呈现下滑态势。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后继乏人,银行理财产品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面临高收益产品断档的尴尬局面。建设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在银信理财产品被叫停后,我们便中止了该类产品的销售。一个多月来,不少投资者都在询问再次销售的时间,事实上我们也不确定,应该说年底前此类产品可能不会再开放。因此我只能建议大家短期内可选择一些债券类理财产品进行替代。在我看来,下半年的理财产品将主要以债券类产品为主,产品的投资对象主要包括国债、央票、政府债券以及各种金融债和企业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眼下本市多家银行均将销售重心转移至债券类理财产品上,虽说这类产品的收益率普遍偏低,即一个月左右的年化收益率大致在2%至2.4%,但却非常稳健风险极低,因此各银行接下来会滚动推出此类产品。
“后银信”时代
莫把保险当“理财”买
记者发现,不少银行在最新散发的理财产品宣传上,皆将一些分红类保险产品与基金也列入“人民币理财产品一览表”中。与此同时,记者先后在三家银行咨询理财产品时,都有工作人员以“货币理财产品”的名义大力推荐银保产品,并承诺这类“理财产品”不仅保本、保收益,而且还可随用随取,外加保障功能。譬如中信银行南京路支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向记者介绍了一款分红保险,承诺
“零存整取,投入五年享受十二年收益,每年固定领取首年投入5%+年度红利”。
的确,随着占据理财市场半壁江山的银信类理财产品的叫停,不仅让投资者颇感不适,同时更令银行甚为头痛。于是为填补空缺、留住客户,近段时间里银行方面均加快了引进“代销”产品的步伐,其中基金产品、银保产品的势头最盛,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素有“集基金之大成,纳股票之精华”的券商集合类理财产品。应该讲,现阶段各家银行代售的银保产品只能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中短期理财产品形成互补,然而在销售过程中却不乏有工作人员通过宣传资料来掩饰风险与收益取得的条件,毕竟银行保险不同于银行储蓄,通常期限均较长,一旦投资者中途用钱想退保,可能会出现本金的损失。
(王诗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