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多”专户理财拉开基金业又一场“竞赛”
本报记者
王诗文
就在“一对一”专户理财业务试点一年多后,被国内基金业界视为“革命性变革”的“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也于近日顺利开闸。
证监会在公开发布的《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规定》中表明,自6月1日起,拥有100万元以上资金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参加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也就是说,投资者参与单个资产管理计划的最低金额为100万元,与此同时,单个资产管理计划的委托人人数不得超过200人且客户委托的初始资产合计不得低于5000万元。
面对“一对多”专户理财新业务的开闸,投资者对于其与优势、收益以及服务等一系列问题都很关注,对此,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泰达荷银首席策略分析师兼专户投资部总经理尹哲。
“专户理财市场潜力很大。在美国,独立帐户理财的规模达到理财规模的一半,尽管这个不能和国内市场直接比较,但也能看出未来的潜力。”提及专户业务的开展,尹哲很自然地谈道:“我的主观意见是认为目前应该求稳,没必要过快求量。”尹哲表示,从去年4月开始,泰达荷银取得了专户资格,紧接着泰达荷银便把专户理财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但是专户一对多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于很多客户而言,第一次的合作满意很重要。因此,做好准备工作、提升投资能力、服务好客户、保证少犯错比急急忙忙扩大规模重要得多。现在专户一对多业务的推出,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尹哲同时谈到,相对于“一对一”的专户理财,“一对多”在人数上有所增加,但在单一资产管理的计划上,人数不会超过200人,而这恰恰是公募基金成立的最低持有人人数要求。在“一对多”专户理财中,基金管理人会把具有同样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集合起来,为这一特定群体特别设计一个适合其投资要求的产品,这样一来,产品在资产配置的灵活性方面要高于普通的公募基金。换句话说,“一对多”专户理财更像成衣定制,区别对待那些在低波动中寻求稳定收益与愿意承受高风险的投资者,由此看来,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并明确其风险特征是“一对多”专户理财进行的前提。很显然,与提供标准化产品的公募基金不同,“一对多”专户理财体现出产品差异化特性。
除此之外,在相关产品的设计上,据尹哲介绍,基金公司会首先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来确定适合的投资目标及相应的投资限制,而后以特定客户的特定财务目标为基准,在遵照合同的基础上制定出资产配置方案并构建投资组合。而在客户服务方面,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基金公司除了较为常规的信息披露外,会更加强调客户的私属服务。尹哲告诉记者:“在专户理财上,除了向资产委托人定期提供投资月报、季报与年报,披露委托财产的净值等传统披露义务之外,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专户业务也会向专户客户提供月信件、周会议以及定期的投资经理拜访等高端VIP私属服务,以便于客户及时了解并掌握基金公司对于经济与市场的基本观点及账户的操作策略。”
眼下,本着这一原则,多家基金公司都在紧张而紧密地筹备着“一对多”专户理财的相关产品,看来一场规模庞大的“竞赛”正在一点点地悄然拉幕,我们期待着它能为中国的基金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