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乍暖还寒”  如何投资不至“感冒”?

(2009-03-24 11:29:00)
标签:

股市

股票

              股市“乍暖还寒”  如何投资不至“感冒”?

 

                            本报记者  王诗文

 

       用“乍暖还寒”四字形容当前市场,恐怕最合适不过。

      在历经去年的深幅下挫后,人们在漫漫“黑暗”中时时企盼着“光明”,直至今年春节后超过30%的大幅反弹,不禁让投资者恍惚回到了牛市,然而随后的大幅震荡也让市场形势起伏不定、动荡不已。那么,在此行情中,股民应如何投资才不至于“感冒”呢?

       回顾本轮行情,自2008年11月的最低点1664点起步,主要受益于加大基建投资为主的“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受此影响,与投资相关的基建板块涨幅巨大。而后大盘在1800点上方震荡两个月左右,在宏观基本面出现复苏和流动性出现好转的支持下,股市开始新一轮反弹。在12月底,1月初,基本面显示:库存减少、价格上涨(钢铁)、BDI反弹;活期存款首次向上,而定期存款首次下降,基本面向市场发出了短期扭转信号。春节过后,行情一路看涨,其主要助推因素在于:流动性过分的充裕;政府提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给市场创造了无数的热点行业;而且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被市场视为“正在成为拉动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巨大引擎”,于是行情热火朝天的向前发展。但2月17日开始,股市调头向下,几天之间快速下跌了14%左右。

       渤海证券策略分析师侯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说:“我们认为,前期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原来较为乐观的宏观数据开始出现向下调头的迹象,煤炭、钢铁价格下跌,财政收入和出口大幅下滑,种种需求不振的现象使得投资者开始怀疑去库存化告一段落后有所恢复的经济能否继续反弹;第二国际股市近期出现大幅下跌,而A股却独立上涨,美股的连续下挫,显示美国经济今年底反弹的希望更加渺茫,这一方面加大了今年中国出口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打压港股市场,影响A 股的估值上升高度;第三,二、三月贷款增速可能环比回落,这使得流动性增长的回落快于投资者预期。在总结以往的市场走势时,不难发现,基本面对市场的方向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在政策处于真空期的三月下旬,我们似乎难以找到政策层面的线索来分析未来的市场走向,不过上周有色金属板块的启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市场对于经济复苏的预期正在慢慢升温,未来通缩复通胀带来资源类股票的大幅上涨也就理所当然了。”

       然而,侯鹏同时也分析说,从事实看恐怕现在还难以作出决断,这也是我们对市场开始保持谨慎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提出对市场谨慎乐观的态度,也是想表明对近期趋势把握起来难度较大,因此不得不采取谨慎的态度。“从行业表现看,有色金属是一枝独秀,国储收购可能是本次有色类股票大涨最为重要的基本面原因,相比较而言,我们分析框架下的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机会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一个板块,无论市场最终方向如何,我们对地产行业的趋势还是比较乐观的,支持我们的理由不单纯是销售数据的回暖,更来自于我们对未来经济反弹逻辑的分析。因此建议投资者继续关注房地产行业的趋势性机会,另外区域经济政策可能近期陆续出台,题材类的机会在震荡市中可能再度活跃,在此也提醒投资者留意。”

       泰达荷银品质生活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史博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由于市场所面临的多空因素均比较明显,短期对股票市场持谨慎偏乐观态度,市场仍处于震荡上行的过程中,后市投资者应该注意在股票资产和债券资产之间进行灵活配置。史博分析说:“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其表现与经济基本面的情况是不可分割的。在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下,经济活力得以明显恢复,先行指标PMI指数连续三月反弹,已经接近‘牛熊分界线’,货币供应量也大幅增长,信贷连续两月突破万亿,因此市场积极反应,出现大幅反弹。不过,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就此断言我国经济已经复苏还为时尚早,本轮反弹的持续性也制约市场反弹的时间和空间。”史博同时指出,债券市场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也会面临一些机会。二月份CPI和PPI双双负增长,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情况仍将延续,目前的低利率政策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考虑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债券在下半年仍然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债券投资的拐点并不会在今年出现。“总体上看,股市和债市在今年均有结构性的投资机会,不过由于受到基本面与资金面的影响,股市和债市之间往往呈现出一种‘跷跷板’效应。对于股债轮动的把握需要较强的专业管理能力。”史博建议投资者,不妨通过购买灵活配置型基金,借助基金公司的专业管理能力实现股债之间的灵活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