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看得见的将来美元可能依然作为世界货币结算机制

(2008-11-10 23:05:47)
标签:

美元地位

货币结算机制

财经

分类: CIRCLE●对话

                             在看得见的将来

                   美元可能依然作为世界货币结算机制

 

                              本报记者  王诗文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曾发表了一份《关于国际金融形势的声明》,虽说只有寥寥700多个汉字,却透露出“领导人决心对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进行有效和全面的改革”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信息。的确,自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终结以来,美元的垄断地位虽日渐微弱,却仍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居于主导。而随着现如今这场“金融海啸”短时间内的迅速席卷蔓延,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各国对这一现行体系的信心。国内外学界不少专家认为,应该吸取危机中的教训,改革旧体系,建立新秩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安全可靠、与实体经济相吻合的货币金融体系,以防未来新危机的发生。然而,改变由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以及单一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结算机制,绝非只是某一国家或某个学者可以拍案制定的,它需要各国坐下来共同协商探讨……
    关于此问题,记者曾先后走访了多位专家,却只得到了只言片语的解答,然而在专访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副会长、资深国际金融专家景学成教授时,终得到了令人深思的解读,即他从此次危机中所悟出的“十六字建议”——积极主动、风险可控、恰当分担、合理回报,并表示:在看得见的将来,我们可能还会以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结算机制。

    “寻找新体系、新出路,这是一个很好的动向。但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应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而并不是我们设想一个东西马上就能够实现的,因为美元现在仍然是比较强势的货币,目前仍旧没有货币可以替代它,欧元、日元,抑或是其他的一些硬通货可能会在某一段时间内表现出一定的强势,但真正如果取代美元结算机制的话,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景学成教授在采访中,首先亮明了观点。
    虽说这场在世界范围内依旧蔓延的金融危机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全面改革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但若颠覆现有机制而重新建立起全新的世界金融体系,绝非只是几个月,抑或是几年就能解决的。用景教授的话说,在看得见的将来,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可能还会以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结算机制。因为目前无论是储备货币、结算货币,还是支付计价的标的货币中,美元仍占据很大比重。“单纯因为此次金融风暴就抛弃美元、抛弃美国经济,在一定时间内不容易看得见,也不容易做得到,但这并不说明美国金融体系没有问题。在这次全球金融风暴中,一个比较‘滑稽’的现象是,尽管美国整体经济是下行的,但美元指数却一度在往上走。有人甚至说,在这次危机中,就像当初发现黄金一样,人们突然发现美元仍然是一个很好的‘避风港’,于是大家虽不敢持有美元但又不想抛弃美元。从‘不敢抛弃’到‘敢于抛弃’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需要有一个过程,而每一个重仓美元的国家也都需要较长时间的过渡期。”景教授如是说。他同时认为,对于目前美国实体经济究竟下一步如何,还需要观察,因为美国经济是具有一定弹性与韧性的。
    的确,新的国际金融秩序究竟是怎样的,目前还没有广泛的共识,各个国家、各种势力之间必然还要经历艰难而复杂的博弈,新体系的建立需要吸纳更多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参与,以促成更为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各国专家需要仔细地论证并拿出相应的“路线图”与具体程序,这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是通过简短的商讨来指定某一货币“担此重任”,而是一个涉及到全世界的国际性问题。“倘若说马上改用欧元作为结算货币,于是大家都向欧洲中央银行去兑现黄金或其他币种,然而其基础却很难作以支持,毕竟美国的银行基础发展了上百年,成熟而雄厚。”在景教授看来,看到毛病、找到缺点是好的,但如果用一项机制来取代另一项机制需要一步步走,而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建立起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而对于中国而言,金融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当抓住机会进行因势利导,以便在建设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还要努力扩大我们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对此,景教授表示:“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在看到这一点后,就应加紧我们的经济发展与金融建设,以及国际金融领域方面的研究,拿出有关的建议与意见,供各国很好地论证探讨。譬如如何一步步削减美元的占比份额进而慢慢转轨到另一个货币体系,这都需要一个综合的总体设计。”
    此外,景学成教授还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十六字建议”:积极主动、风险可控、恰当分担、合理回报。他对此解释说:“所谓积极主动,其实就是指中国对于解决这次危机的国际会议和一些好的思路进行积极借鉴、积极思考,同时站在恰当的立场积极提出我们的意见与建议,以便对未来新货币体系的构建有所贡献;而风险可控,顾名思义就是‘控制风险’,既然由次贷危机所诱发蔓延的这场金融风暴的风险已经释放到了全世界,就需要我们首先控制住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这些风险,而不要让自己也被拽入水中;恰当分担,很好解释,它是指我们应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内,量力而行地去分担这次危机的损失。这其中甚至会涉及到相关指标的计算。譬如究竟用多少资金来分担损失,而这一数字的确定究竟是按照贸易占据全世界的比重,还是对外投资所占据的比重等等,这些都需要精确的测算;最后是合理回报,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国际雷锋’,曾经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我们的人民币因为不贬值而承担了一定的损失,所以有了‘前车之鉴’,我们应该学会适当地去索取一定回报。”
   景学成教授简介:
   我国知名经济学家、金融界资深学者、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原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现任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副会长。同时,还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他曾参与多项重大经济金融决策咨询和文件起草工作。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国际金融风险监测小组负责人,对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素有研究。

“新国际金融秩序”观点碰撞: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认为,人民币目前在世界货币市场上已经树立了十分稳定而坚挺的地位,人民币会成为一个储备的货币。因为中国的经济规模非常大,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中国的出口比德国还要大,30年前中国没有任何的贸易,而现在成为第一大了,中国会做得越来越大,所以人民币很快就会成为全球货币。
     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要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打破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随着欧元区和以金砖四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虽然仍旧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但相对地位日益下降。新的全球经济格局要求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随之相应调整,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改变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尽管从目前来看美国金融体系因为危机而导致信心低迷,但在危机之后美国金融在世界金融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仍然将维持。其中关键一点在于,目前世界金融市场当中可供投资的资源分配并不均衡,区域金融市场(即以欧元、日元、人民币及其他货币计价的市场)所能够提供的投资机会依然无法与美元市场相提并论。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认为,美元还是美元,在短期来看或者是中期来看,我们没有对于美元的替代品,我们仍然必须要重视美元。另外来看,我们看美元的另一个部分并不是完全会影响你的美元的资产,美元会改变着一切,会改变商品价格或者是油价,而且在市场上的波动性对贸易会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觉得这种影响会比这种间接影响反而更大一些,会有更多的宏观的经济的影响,我们更多要看一下未来18到24个月的情况。虽说中国的经济非常强劲,且人民币越来越强,但关键一点是人民币并不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人民币的一些债券的市场有很大的量,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石建勋建议,亚欧国家之间今后的贸易结算可以考虑用欧元、英镑、人民币或日元等货币,这需要一系列双边和多边政府间协议给予必要的制度安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