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基发行:对市场更多的是放开信号

(2008-08-25 13:01:56)
标签:

新基金发行

股票

奥运后“新基”果真迎来扎堆发行?

专家:对市场更多的是放开信号

      并不会带来大规模的放量资金

 

                     本报记者 王诗文  实习生 张凤爽

 

    随着市场一连数月的深幅调整,投资者的信心大为受挫。与此同时,今年新基金发行惨淡的情形给基金公司也敲响了一记警钟,不得不使它们处于被动防守的位置。而就在市场疲软,投资者普遍悲观的时刻,一大批新基金选择了静坐观望,即使基金获批了也不敢发行。 

    有数据统计,目前获批而不敢发行的新基金已经达到16只之多。而这16只基金中9只是股票型基金,7只是债券型基金,既有知名老牌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也有中小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其中,在今年4月就宣布已获批发行的有两只基金,6月份宣布获批的有5只基金,7月份宣布获批的有4只基金,其余都是在8月初宣布获批的。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新基金的“批而不发”?是他们在等待一个更合适的入场时间,还是基金公司预备采取谨慎的投资态度来等待市场的回暖?对于这一批待发的基金何时出动,是否真如业内人士所猜测的那样——奥运会后将会有一大批基金同时发行呢?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渤海证券分析师项哲。

     项哲认为,由于现阶段股市比较低迷,导致了投资者对新基金不是特别踊跃,虽然新发基金的数量很多,但投资者整体认购的份额不多,因此,跟前一段时间相比,新基金的发行之所以有所暂缓,大概是等待市场和投资者认购程度的恢复。

     而关于业界人士预言的“奥运后将迎来新基金的扎堆发行期”,他说:“由于前一阶段基金扎堆发行的效果不太理想,我认为奥运后应该还是以稳步推进为主,如果后期市场转暖,或许才会逐步的放开。”

     此外,对于今年的新基金,想要重现去年的辉煌几乎是不可能了。可以说目前基金销售进入了“寒冬”期,尤其是新基金,投资者普遍处于观望态度。受股市动荡的影响,新近上市的基金亦以稳健的货币型、债券型基金为主,股票型基金较少,从市场反应也可以感受到,股票型基金受欢迎的程度下降。即使有意购买新基金的基民,为求保险购买的数量均不多。大部分基民更关心基金的历史收益率,尽管新上市的基金可能价格较低、适宜进行建仓布局,但一些在2007年表现稳定、保持增长的老基金明显更受欢迎。从抗风险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老基金尤其是老的封闭式基金,更能承受大盘下跌的风险,譬如一般的老封闭式基金的溢价可以高至20%,即使大盘再跌1000点,也足以抵抗,而新基金在这个时候基本上就折价20%。另一方面,在大盘不稳定的情况下,如果选择老基金,可以选择逐步地买进,逐步建仓以规避风险,但新基金一般难以这样操作。由于前期基金净值下跌幅度较大,使很多基民的资金被套牢,对近期市场丧失了一定信心的基民必然也对新基金并不“买账”,如果近期没有实质性的利好消息的话,相信新基金会继续受冷落。

     其实从中长期投资角度而言,新基金与老基金从时点上看区别不是很大,投资者关键要以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管理人的操作情况来确定,在购买基金前,应该对准备购买的基金以及管理该基金的基金公司进行谨慎和全面的了解。

     最近市场有一种观点认为,现阶段真正具有可投资价值的是那些3、4元的高价基金,对于此种说法,项哲认为:“高价基金并不意味着就具有比较高的投资价值,现在很多基金由于派息或分红的原因,价格可能有所下降,但价格不应该作为投资者选择基金的唯一标准,还是应该依据基金公司的运作情况来选择,从整体的研发团队、对基金的管理经验以及对于市场的掌握能力来看,一些老的或大牌的基金公司还应作为投资者的首要选择。基民首先要看基金所属公司的投资理念是否成熟而有效,进而看自己是否认可这一理念及该基金公司的投资管理模式。因为任何投资理念和投资管理的执行都是靠人来完成的,所以基金公司投资研究团队专业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基金业绩表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对基金所属公司投资研究团队实力的考量不容忽视。最终通过评估基金所属公司旗下基金的历史投资绩效,来对新发基金未来业绩做一个大致合理的预期。就短期来说,因为老的基金普遍都有一定的仓位,如果出现短期的市场反弹,老基金由于没有建仓的过程,可能它的短期表现就会稍微好一些。”

     事实上,从基金发行对市场的影响来看,一方面体现了管理层引入中长期投资者的意图,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对新发基金的认购并不很踊跃,所以从实质性市场能引入的增量资金来看,现阶段的市场并不十分的乐观,换句话说,基金的发行对市场更多的是一种放开的信号,而不会给市场带来大规模的放量资金。专家坦言,虽然中国股市已从“制度市”走向“经济市”。然而,随着货币紧缩政策的实施,加上公司再融资,大小非解禁带来的资金面压力,市场掀起类似2006年、2007年疯狂行情的可能性不大,新一轮增长的动力仍需挖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