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ETF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首选

(2007-10-30 20:26:36)
标签:

证券/理财

                 “二八行情”如何“既赚指数又赚钱”?

                                           专家教您巧借ETF赢定大盘

 

                                                       本报记者 王诗文

 

       在震荡格局的牛市里,似乎“只赚指数不赚钱”已成为一种共识,甚至是一种常态。不少股民眼巴巴地看着市值缩水而抱怨连连,于是逢低跟进欲拉低价位,但到头来却招致深重套牢。而基民们的日子也很难惬意,多数股票基金净值随着股市步入高位调整也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与其如此,我们何不转换思路,适当关注指数基金,因为实践证明:被动跟踪指数的基金跑赢大盘的概率要比主动型基金大。

 

                                                适量配置指数基金

                                                 避险同时轻松跑赢大盘

 

       近来,不少股民深陷套牢之苦。的确,虽股指已5000多点,可不少个股依旧徘徊在4000点的水平,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前期表现不俗的个股却出现了一连数日的阴跌,“只赚指数不赚钱”的日子令股民们倍受煎熬。于是一些人将投资重点由二级市场移至一级市场的申购方面,在他们看来,虽新股申购中签率较低,但几乎没有投资风险,是种很好的避险策略,但到头来多数人还是做了无用功。与股民的“命运”类似,基民的账面亦不同程度地蒙受了损失。在各类基金纷纷调整之时,以大盘蓝筹股为主要成份股的50指数却一度强于大盘,表现抢眼。有专家称,在牛市总体格局不变的趋势下,投资指数型基金既可以分享指数上涨的收益又能降低短期风险,投资者要学会借指数型基金避避风。

       根据银河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指数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高达148.57%,远高于股票型基金131.16%及偏股型基金122.57%的平均水平。建行财富中心理财师祁跃对此解释说:“由于指数基金是一种跟踪‘标的指数’变化、且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投资者可类似买卖股票那样去跟踪‘标的指数’的ETF,并使其可以获得与该指数基本相同的报酬率。尤其在眼下的牛市调整行情中,每一次的板块轮动和行业切换,投资者并非都能抓住,很少有人能够轻松跑赢大盘。倘若买入一只指数基金,实际相当于拥有了该指数基金所对应的一篮子股票,而这些股票通常都是大市值的权重股。因此即便市场出现‘二八现象’, 作为被动复制跟随指数的指数基金往往能够与大盘上涨同步,可谓‘既赚指数又赚钱’。”此外,也有专家认为,待本轮调整见底时投资者可低位买入指数基金,跟随股指一路突破未来的7000点、8000点甚至10000点,而即便是在暴跌之后抢短线反弹,买入指数基金也至少能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据了解,在西方发达国家,指数型基金受到包括交易所、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机构的广泛青睐,目前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指数基金每年都在快速增长。

 

                                             选择ETF参考三个方面

                                             波段操作并非明智之举

 

       当前市场,若想紧跟板块轮转,抓住行业龙头股的每一轮上涨绝非易事,对于基金经理而言都不是信手拈来的,更何况经验匮乏的散户?而投资指数基金便免除了选股的一系列繁琐,那么面对市场上数余种产品,基民该如何进行选择呢?理财专家认为:“由于指数不同,其所对应的基金走势也就有所差异,指数基金的业绩表现决定于它所选择的标的指数。对于仅想借指数基金来分享指数牛市的基民来说,50ETF180ETF、易方达50、大成300、嘉实300、万家180和长盛中证100等这类大盘特征较为明显的指数基金可作为优先考虑,既可一次购买,也可进行定期定投。此外,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也应作为选择的标准,不要盲目认为指数基金属于被动投资就不参考公司质地。与此同时,在选择时不能过分看重指数基金的短期业绩,而应将跟踪误差作为参考依据,好的指数基金能较好地控制跟踪误差范围。”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指数基金在管理费、交易成本和销售费等费用方面相对具有优势,其远低于积极配置型基金,鉴于此,一些投资者乐于利用指数基金作波段,然而这并非明智之举,因为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未来指数的走向,更不可能将指数每一次的涨跌完美地预测出来,只有长期持有后收益才会尽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