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基金再掀投资狂潮——
专家:指望借此暴富者别碰
建议适量购买以分摊风险
本报记者 王诗文
随着新基金发行的收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难再见到去年末银行网点门前争相“抢新”的疯狂场面,而这种“平静”却被近来刮起的“QDII之风”打破了。从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到上投摩根亚太优势,认购额从490亿元飙升至1000亿元,其受追捧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款开放式基金。然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不少投资者混淆了普通开放式基金与QDII基金的概念,依然在“1元”的诱惑下盲目认购。业界专家对此提醒投资者:莫指望借QDII基金谋求一夜暴富,应利用其更好地平衡风险。
QDII基金迎来非理性争抢
切莫为分摊风险而购买多只
QDII基金发售首日的持续火爆,不禁使人联想起银行系QDII产品问市之初的清冷,同是QDII,为何境遇却天壤之别?两相比较后,不难发现,在购买QDII基金的投资者中多半都是老基民,他们一看到“基金”、“1元”等字眼便会对收益浮想联翩,更何况又是知名公司和过硬的投研团队,在这种“基金情结”的驱使下,谁又会放过QDII基金1元的“美餐”。在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发售首日,记者在华泰证券天津白堤路营业网点看到,热情的基民从一大早便排起了长龙,记者发现这其中不乏很多老年人,他们甚至尚未清楚QDII基金的概念,误将其与传统开放式基金混为一谈。
记得某理财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倘若投资者盲目购买了一款并不适宜自己的产品,将是件非常苦恼的事。的确,QDII基金的风险各不相同,但从目前已发行的几只来看,它们均为股票型基金,属风险较大的一类投资品种。建行国际金融理财师(CFP)王文青就目前QDII基金遭疯抢现象分析说:“近阶段,新基金发行减缓,基本上没有新基金上市,而此时QDII的问市无疑填补了空档。加之很多投资者先前购买过这几家知名基金公司的明星产品均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就拿上投摩根来说,旗下的中国优势和上投阿尔法累计净值已超过6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投资者产生了极强的认同感,他们对QDII基金日后的收益充满了无限期待,在此心态作用下,QDII基金便被多数投资者视为赚取高额利润的工具。此外,也有不少‘只赚指数不赚钱’的股民也纷纷盯上了QDII,欲借此弥补股市没赚钱的损失。”
在采访中,记者还发现有个别非理性投资者先后购买了南方全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和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多只QDII产品,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为了分摊风险。而事实上,这种做法很不明智,王文青对此表示说:“购买多只QDII产品显然没有太大必要,以分散风险为目的固然不假,但须讲求适量。这无异于购买同一板块中的多只股票,虽上市公司不同,但涨跌却有关联。”
同为QDII风险收益不尽相同
别指望借“海外”一夜暴富
“越是在火爆中,我们越须多一分冷静,少一些盲目。”王文青在接受采访时反复说到这句话。的确,个人投资者应当理性看待QDII基金,要知道表面的繁荣极有可能蕴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
王文青分析道:“虽说都叫做QDII基金,都投资的是境外市场,但境外不同国家的市场也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这点投资者一定要分清,譬如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和华夏全球股票精选这两只基金主要投资于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成熟市场以及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而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则以澳大利亚、韩国、中国香港、印度及新加坡等亚太市场为投资标的。由于投资国家的不同,风险与收益也就各不相同,比如发达国家市场虽成熟,但增速可能较为平缓,而新兴市场上升潜力大但风险也较高,这些最终会体现在产品收益上。此外,
QDII基金的风险还与其投资范围密切相关,全球市场、区域市场、单一市场,范围越广,风险越低。投资者绝不可指望通过投资海外而谋求短期赢利,而应将其作为长期分摊风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