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用外汇产品保值增值

(2007-08-30 21:48:46)
标签:

证券/理财

                  境外投资渠道多元  风格迥异风险不同

                                                   巧用外汇产品保值增值

 

                                                        本报记者 王诗文

   

     当人们还沉浸在一片预期中时,2007年的第四双调控“靴子”已在不经意间应声而落,新一轮的“转存”与“结汇”随之而来……的确,逢闻加息声,转存结汇多,这已成为加息后的市场第一反应。也难怪,加息后手持美元非但定存收益不及人民币,而且还将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由此看来,及早打理外汇本没有错,但如何打理最划算却是多数人忽略的问题。本期记者邀请到建设银行天津分行外汇理财专家高颖,教您如何找对路、巧获利,扩张你的外汇资产。

 

                                               五大外汇投资渠道

                                               投资前先衡量风险

 

    九十年代,常有投资者前去银行兑换美元,而这些人多半并非有真正的支付需求,而是以求持有美元增值。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种“美元情结”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现如今,在频繁加息与人民币升值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先前坚定持有美元的投资者开始坐立不安起来,市民赵女士告诉记者:“身边的一些朋友大多选择了结汇,但我却不甘心,想让手中的美元也通过理财而增值,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诸如赵女士这样的投资者并非少数,据记者了解,由于理财意识和投资知识的匮乏,多数投资者艰难地在“结汇”与“持有”间做着选择。而事实上,目前国内居民的自有外汇资金投资渠道有很多,投资者应从僵化的“思维定式”中走出,选择适宜的方式。

      那么,目前对于手持外汇的投资者有哪些可供选择的理财方式呢?外汇理财专家高颖将主要的投资渠道归纳汇总为以下五种,即投资于B股;进行外汇及黄金买卖;购买商业银行发行的外币理财产品;投资于各类QDII产品,包括商业银行发行的代客境外理财产品、基金公司境外证券投资的QDII产品、证券公司境外证券投资的集合理财计划。除此之外,还包括国家外汇管理局新近放开的个人直接投资港股。高颖告诉记者:“多元化的投资渠道的确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余地,但每种投资方式所需承担的风险却各不相同,在决定投资前需要仔细考虑斟酌。”

 

                                             个人直投风险大

                                   外汇理财产品收益丰巧避险

 

    但凡投资都会伴随风险,更何况投资于我们本不熟悉的境外市场,因此在高颖看来个人直接投资境外会面临海外市场的诸多风险,而且大多散户投资者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风险控制力。她客观分析说:“五种投资渠道相比,一般情况下我并不建议个人直接投资境外市场,因为其受国际因素影响较大,稍一疏忽很容易判断失误而招致损失。此外,投资B股或进行外汇买卖需要投资者及时跟踪市场变化作出决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操作技巧,这对于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很难游刃有余地自由把握。相比之下,银行理财产品较为稳健且能满足投资者保值增值的需求。”

    记者在对几款外汇理财产品进行比较后发现,多数理财产品都是以海外被低估的市场作为投资标的,通常这类市场目前尚处初期起步阶段且后市具有良好的上升趋势,并委托晨星排名前五位的境外机构进行配置。这样以来,避免了个人直接投资的盲目,大大降低了风险,而且收益一般高于同期储蓄利率。我们以建设银行新近发售的“汇得盈”美元保本浮动收益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投资期限为三个月,投资门槛为5000美元,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5%。而目前现行美元三个月期的定存利率为2.75%,一年期定存利率才达至3%,相比之下,该款产品高于同期储蓄收益将近一倍。如果心细的投资者还会发现,该产品募集期从8月20日至30日,倘若投资者于募集第一天购买,那么还将享受到至募集结束这十天的活期利率,这样一来潜在收益要高于5%,且每月都会返还部分收益。其保本、投资时间短、流动性强等诸多优势很适宜广大持汇者。尤其对于暂时闲置的外汇资金,投资者应尽量购买理财产品,以避免定存带来的收益损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