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饭盒密封的幸福
(2024-03-10 08:59:28)
标签:
冯澜文化文学/原创 |
分类: 随笔 |
铝饭盒密封的幸福
周末值班,忽发奇想,抽空做一个腊肉蒸饭吃,来换换胃口。
当年在农村读初中,带半袋子米,外加几罐头瓶子的咸菜,如白花菜,辣萝卜,臭豆腐,都是在学校食堂,用铝饭盒各自蒸饭吃。学生们的饭盒都长基本一样,全部堆在一起,值班生用木架筐子抬送。但饭盒如果被抬筐的人不小心弄泼水去蒸,会吃夹生饭了。
还有大家清一色的黄军帽,黑布鞋,总是靠“11路公共汽车”——一双腿来步行上学,方圆七八里的那些红砖绿瓦,都是乡镇一级中学的学区房。那时相对艰苦,孩子们经常在一盘带点荤腥的菜里翻肉吃。初中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我们就会打开碗柜,瞄瞄中午的剩菜有啥吃啥,绝大多数时候没有剩菜,于是,碗柜里的臭豆渣、压萝卜也成了压饿的零食,都是我们那一代农村男孩子上学时的共同记忆。
因为自己是长子长孙,被大人看得比较娇贵,有点特殊化偶尔还从家里带几片腊肉,肥瘦相间五花肉,让我放在铝盒子和米一起蒸,改善一下生活祖母让一家人牙齿缝里节省下来,让正在长身体的我享受这点待遇,只是次数极少。
我祖母的娘家是杨家河后街的,见多识广,小时候她过生日,就吃过一回千张皮包油条,外加一碗胡辣汤。现在想来。有祖母真的有一套做美食的独门秘笈。
冬天,老人家在吱吱呀呀地纺线,不到十岁的我在一旁玩耍,也许她会用火坛儿上面烤一块糍粑给我来吃,糍粑在热力的激发下,先软化最后像一朵棉花绽放;也许还会用线把鸡蛋缠几道,埋在火坛灰里来烤,鸡蛋最后外焦里嫩,却不曾爆裂……,那些别致的烹调方法与难以超越的宠爱,是我满满的温暖与趣味!
因为腊肉蒸饭,我从上午第四课开始,就心潮澎湃了,馋虫被勾上来是一方面,还有一点小担心,尽管每个饭盒上写有班级号码,却怕同样像饿狼的同学,发现后把有肉的盒饭给拿走。
隔壁班的是个林场子弟的,每天带着大油条过来,放在抽屉里,同学们那个垂涎欲滴.后来有一次大油条不见了,听说老师还专门调查是谁偷吃呢。
乡村中学老师当时也清苦,一个星期加餐一次,蒸次肉或煎条鱼而己。
有一次食堂大师傅给老师们准备的粉蒸肉,萝卜打的底,一人一小碗,和我们学生的铝饭盒在一个锅里蒸,被几个调皮的同学发现了,他们值班去抬一个班的铝饭盒。他们像狗鼻子闻着香味,趁着没人,打开盖子一看,米粉粒象美女约隐约现的面纱,温柔地覆盖在蒸肉块块上,你在这只碗夹一块肉,他在另一只碗夹一块肉,平时肚子没油水,“太好吃了,”刹不住车,又来一遍.....
等老师们下课兴冲冲来端自己的粉蒸肉,碗里只有几块萝卜!
老师笑也不是,哭也不是;不查不是,查起来更不是一一被自己的学生“截个胡”,传出去不好听哦。
后来这几个同学在社会上都发展不错,回想当初的糗事,都忍俊不禁,也感恩老师们的包容。
下课铃响,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抱回自己宝贝疙瘩,那温度,那香气,后来长大成人谈恋爱时候,觉得拥抱只有女孩子柔软身体才能媲美。
腊肉蒸饭,饭熟,肉也熟,肉香扑鼻,而我们同学们仍是按部就班的就着咸菜,酸菜,我偷偷的坐在一旁,低调而独享尊荣。感觉自己是开者宝马在一群骑小毛驴的人群面前呼啸而过。是密封在铝盒子里面幸福和得意。
几块腊肉下肚,我感觉整个校园校园在慢慢的升腾,升腾,最后变为天庭的宫殿。
这次在公司,我来做腊肉蒸饭,选的是年底公司发给员工的上好大米,颗粒饱满,精白色,呈半透明状,带着的光泽;家里带的腊肉,是老父一脚一手,花一年时间,用自己种的小麦、红薯喂起来土猪,绿色无污染,腌制风干而成,被我从孝感带到泉州;现在用的是不锈钢饭盒来蒸,取代以前的铝饭盒。
自己淘米,腊肉切片,水放得和平时蒸饭一样,米饭和同腊肉蒸出来,才不干不稀。
在办公室安心忙自己的事儿,到了饭点,去打开食堂蒸汽柜,香气扑鼻,饭香,肉香,相得益彰,氤氲其闻,盐分适中,肉片在密封盒子里洗着桑拿,逼出油脂,油滴再把饭粒润浸,包裹,饭粒更加晶莹剔透。
总体感觉真不错,只是期待心没当初那么强烈,假如,现在有人晚上请吃顿大餐,你能激动得一个下午像猫儿在爪吗?
套用一句话,“高端的食材只要简单的料理”。只有米饭和腊肉两种食材,纯粹的腊肉蒸饭,不要葱花,姜水,蘸料,天然去雕琢,自己也没在食堂打点青菜,乡村求学当时没这个条件,先追求一个“形似”,就是要吃个粗犷,淋漓,要那种香香糯糯,油油滴滴,不需要什么佐料和配菜,正好适口,直接当“干饭佬”。
“仓廪实而知礼节”,和少年时的腊肉蒸饭吃独食不同,,这次我热情邀请同事雨露共沾,夹了三块瘦点的腊肉给他,评价说“味道不错”,至于油滴滴的米饭,洋溢着腊肉脂肪的厚重与醇香,在口口声声要养生、减肥的人们面前,显得 “高处不胜寒”了,他们却退避三舍了。
饭后,我还是泡了一杯浓茶,吃了一个猕猴桃,来解腻,这顿腊肉蒸饭,是不是有点“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呢,
这种腊肉蒸饭,也可是说是因陋就简又奢华无比。好多人没听说,更不会做,只有自己做给自己吃了。
“终不似,少年味”,“神似”还是欠缺一点。只是当时的要解馋比后来的要解腻是两个世界的语境。可能最大的原因,祖母离世十年,我自己都人到中年,一切不可能超越到从前了。不会有当初有那种被疼爱的感觉了,吃的是只是个念想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