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青春的圆桌》
(2022-11-16 19:24:15)
标签:
冯澜 |
分类: 随笔 |
《青春的圆桌》
冯 澜
普遍的感觉是,除了一日三餐外,大家的嘴没那么渴,没人带水杯。
有女生说,学校食堂有锅炉,菜票和水票通用,拿塑料热水瓶花两分钱去打开水.
当时那些装在塑料瓶的各种各样饮料自然没有听说。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那么耐渴呢?条件变了,生活好了,有人还分析原因, 长期吃肥厚甘醇和香燥的食物,就会损伤脾胃,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或胃火……
几十年来,学习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孩子,十个小伙伴大概只有不到三人能读完初中一个人能上高中,我们无疑使幸运的,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年轻朋友则是理想主义爆棚的一代。
再说吃饭。我们各家各户从自己家里驮米到学校来,没有泰国香米,也没有五常大米,父母自产自收的,八九人一组,每天值日星官,也叫班“饭长”从大家手里量一杯子,放在约半平方的铝制盒子送食堂去蒸,铝制盒子有刻字记号,以免拿混到饭点时抬回来。小“饭长”用筷子把饭平均划成小方块,学过几何的人,又直又准,好像总是“饭长”最后一个取的。
不管是干是稀,是熟是生,同甘共苦。
正式长身体的时候,却没人“深挖洞广积粮”。饭量小的女同学还会事先匀一坨饭给大肚量的男生吃。
臭豆腐、 臭酱豆虾渣、辣萝卜、咸酸菜的当家菜,一天好几天。
风三的菜瓶子了,偶尔会有豆腐干子,甚至还有几条炸的刁子鱼,菜的档次相当高,我怀疑他家里是土豪,或者有矿。后来我才知道他家就是打豆腐的。
就像我们国粹京剧,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一样,分辨其中的差别。时我能分清同学们从各家带来的臭豆腐,因为发酵时间,咸淡的不同 ,辣椒的多少,臭豆腐品尝出不同细微的差别,我记得阿辉家的是豪放派,阿勇家的则是婉约派的呢。
带的菜,一般几个要好的同学共同分享,换换口味。
大家半蹲着围成一圈,一边粗茶淡饭,以苦为乐;一边意气风发,海阔天空,
条件尽管那么艰苦,就像青春痘,因为有青春在作“痘”的前缀,青春痘就看不到有违和感。
那些铝制饭盒,那些咸菜瓶子,满满地盛下更多的青春的美好和奋斗的激情。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 我们那一届高中同学,大家总铭记和感恩当时岁月,特别厚道和淳朴,懂得了奋斗和珍惜,懂得谦逊和互助 。
友谊从不落幕,因为青春年少,我们曾经结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