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县杨扈村:梨园深处古村落

(2015-03-20 07:52:12)
标签:

杨扈村

历史

寨墙

乡间花会

古寺之谜

分类: 古村名镇

 

赵县杨扈村:梨园深处古村落

 

赵县杨扈村:梨园深处古村落

 

      寨墙宽阔,寨门气派,规模堪比州城的城墙;谜一样的古寺留存在村民的心中;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花会得以原汁原味传承,丰富着乡人的文化生活。坐落在赵州古城东南的杨扈村,在古老与沧桑中也不断洇染着现代的色彩。

                                  寨墙曾媲美赵州城

  出赵县县城东行,车窗外不时闪过一片片大小不一的梨树林。杨扈村,就是一个掩映在梨园深处的古村落。这里盛产天下闻名的赵州雪花梨。

  杨扈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初大移民。明代这里曾是屯垦之地。据明隆庆《赵州志》载:本州与宁晋县境内田地,国初大半抛荒。永乐间迁山西屯留、长子等民实之,听令开垦,用不起科,而抛荒者尚存十之二、三。永乐、宣德等年乃拨神武右卫左千户等军卒屯种,每一屯计卒二三十名,每屯计地数十余顷,如杨扈、柏舍诸屯是也。

  杨京朝担任杨扈东门村村干部多年,他介绍,杨扈是一个大自然村,1961年按四门分为杨扈东门村、杨扈南门村、杨扈西门村和杨扈北门村四个行政村。尽管四个村分开了,可亲戚照常走,红白喜事照样过,跟一个村子没什么两样。

  最值得杨扈村人骄傲的,莫过于早年间村子四周的寨墙和寨门。明代是中国北方高筑墙的时期,朝廷修长城、州县修城墙,富足的村落也流行建土堡、修寨墙。杨扈村就建有与赵州城墙规模不相上下的寨墙和寨门。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都见过早年遗留下来的寨墙,寨墙由黄土夯就,但谁也说不清究竟修建于什么年间。

  在杨扈东门村,87岁的孟令水老人说起寨墙顿时眉飞色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早年间,谁不知道杨扈的寨墙、寨门!四周村寨哪儿也比不了,那气派是出了名的。我小的时候,杨扈的寨墙还都完好,有三四丈高,厚厚实实的,上面有垛口,中间能跑车。黄龙似的寨墙把全村住宅围在中间,防匪防贼防水灾,寨墙外还有护城的水濠。寨门更是讲究,青砖券门,券门上是飞檐翘角的寨楼,全木的寨门有一拃厚,铁叶包裹钉着大铁钉,要多气派有多气派!

  70岁的杨振华说,他小时候还在寨墙上面放过风筝。那时,墙体宽得像如今的高速路。

  随着时光的流逝,杨扈的寨门、寨墙已经被岁月的风雨涤荡得了无痕迹,古韵悠悠的古寨影像只能印刻在老人们的记忆里。

  杨、孟、程、张、朱、郝、李是杨扈村的几个大姓。杨振华说:不算嫁过来的女子,杨扈村现有30来个姓氏,大多姓氏都有姓氏谱帐。”60岁的杨京辉还保留着光绪三十一年正月立下的杨氏谱帐。杨家辈分按堂发全福寿,丰增泰云营十个字排列。这是我老爷爷杨升堂那一辈立的家谱,我是丰字辈儿的。杨京辉说,杨家始祖有六个分支,杨家总家谱在文革期间被一把火烧掉了,他手里这份家谱是六个分支里的一支,好不容易保存下来了。发黄的家谱,带着光阴的故事,佐证了杨扈村的古老与沧桑。

                     古寺之谜依然待解

  杨扈东门人都知道村里曾有一座名叫杨扈寺的古寺,寺院何时建造没人能说清,只知道古寺早先建在村东一块高地上。老人们这样描述它:殿宇重叠,造像精美,碑碣林立,规模宏大,暮鼓晨钟,气势雄伟,飞檐起脊的庙宇之上琉璃瓦覆顶,金碧辉煌。这座寺院规格相当高,香火鼎盛,光是大殿前的石香炉就重达几吨。只可惜,很早之前滹沱河的一场洪水将杨扈寺彻底冲毁了。

  被村人描绘得活灵活现的杨扈寺,遍查历代的志书典籍也未见有记载,现在的人们谁也不曾见过,村里曾有杨扈寺的说法靠谱吗?如果有,那该是怎样的一座寺院?

  2012107日清晨,杨金奎和杨军月等几位村民来到村东一片梨园,打算将二十多年前搭建的小庙重新翻修。平整土地时,平土机似乎碰到了坚硬的石头。地下怎么会有石头?莫非是杨扈寺里的遗存物?村民们果断放弃平土机,开始动手挖,挖了几铁锹,石头露出来了,渐渐地,整个石像的轮廓显现出来。接着,他们又发现了一尊埋在土里的石像。杨金奎他们加快了掘土速度,并叫来了拖拉机,将两尊石像拖出了地面。这两尊石像均为人物坐像,高度都在1米左右,可惜的是,两尊石像都被砸掉头颅,但从服饰上可以清晰地辨别出是一文一武。无头的文人衣袂飘飘,衣间的绳带雕刻得异常精细;武士则一身戎装,护胸、护肘、护膝等铠甲纹路清晰可见,肩部雕有龙的二儿子睚眦的装饰,石像身板笔直,右手紧握拳头,拳心朝上,放置在大腿上,左手扶膝,尽管无法见到其面部的神情,但仍能感觉到其八面威风。

  文物出土之后的次日,县文物部门进行了保护性挖掘,一套完整的大型石碑组件——赑屃、碑身、碑首被相继发掘出来,文物部门拓下了石碑的碑文。这是一通明嘉靖七年(1528年)正月初一所立的石碑。碑文有重修赵州杨扈村大乘寺碑记字样,碑首篆体雕刻有重修大乘寺记也吻合了碑身上的碑文内容。这通碑刻,除赞誉西域之神(即佛祖)的内容外,还记载了大乘寺自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以来的历次修缮时间。根据碑文显示,这座寺庙最少应该有9尊佛像和12间殿宇。通过这些数字,我们能够想象出大乘寺当年的恢弘与庄严。

  河北省文物局的专家认为,杨扈东门村出土的文物均为明代,其中4尊石像应为道家的物品,其他的则是佛家的。

  为何道教的物品和佛教的物品同时出现?石像在什么年间、因何被全部砸掉头颅?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这些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乡间花会原汁原味

  赵县的民间花会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几乎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保留节目和拿手绝活。在杨扈这个古老的村落里,还保留着诸如扇鼓、背阁、高跷等土玩意,并且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传承。

  杨扈扇鼓,土得掉渣,明快活泼、诙谐风趣是它的艺术风格。扇鼓扇鼓生得圆,上面缀着九连环,虽然不是值钱宝,我靠扇鼓讨吃穿。这段扇鼓唱词透露了它的些许起源。据考证,扇鼓起源于汉代,由乞讨者所用工具和演唱行为演变而来,俗称唱门飱儿。起初,乞讨者手执扇鼓并即兴编些唱词,在别人家门口演唱求取施舍。后来,民间艺人将其进行加工改编作为卖艺谋生的手段,这才逐渐传播发展起来。经过几百年的传承,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杨扈传统扇鼓表演不同于一般的舞蹈,它集击鼓、唱词、舞蹈于一身,手中的扇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点缀道具,而是控制表演节奏的乐器和工具。其演唱也有多种形式,在传统曲目中既有独唱和对歌形式的《十二月》,也有载歌载舞、舞蹈性突出的《四辈上工》等。年过花甲的杨军月曾经跟随村里的老艺人张四子学艺,是现在村里为数不多的能掰开板(鼓环节奏声与击打扇鼓声清晰无混音)的一位。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都出去打工了,对学习扇鼓也没什么兴趣。开春后大半年的时间大伙儿都忙着农活儿,也就是农闲时节和每年正月十九的庙会上,乡亲们才会聚在一起练一练、玩一玩。

  赵州城每年的鸣鼓节上,博得头彩的节目往往是杨扈东门村的踩高跷。100多年前,一位艺人只身到宁晋县胡家庄学习高跷表演,上世纪四十年代回村收徒传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踩高跷风靡全村,技艺精湛者不下三十人,并组建了杨扈东门高跷队。杨扈高跷属武高跷,注重个人高难度技巧表演。表演时,头高跷为指挥,二跷是领队,戏曲人物居中,最后丑汉压阵,表演动作主要有过仙桥跳桌子跳双凳大劈叉撩叉单杠双杠扑蛾麒麟送子老牛驮象倒上桥等。高跷队演员两腿缚一尺半至三尺高的木质高跷,穿戏曲服装、画脸谱,演员扮成生旦净末丑各种形象,他们经常到周边村镇闹市中心表演。

  除了这些,流行于杨扈村的乡间花会还有诙谐风趣的姜公背姜婆、振奋人心的挎鼓等等。这个古村落里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带给人们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古老的村庄也在不断地洇染着现代的色彩。云起浪涌梨花香,漫天飞雪舞银妆。四月春风惹人醉,花海摇橹不见桨。”2013年,河北的书画艺术家在这里建设了河北画院赵州创作基地,每年梨花节和梨果采摘时节,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在这里进行采风和写生创作、举办大型书画展览,活跃了当地的文化生活。村干部杨京朝说,著名的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裴艳玲也经常在创作基地小住,村里还计划再建设一座裴艳玲大剧院,到那时,村里的文化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