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王村乱弹杨金花夺印乱弹起源地 |
分类: 平棘梦影 |
乱弹:一吼二百年
乱弹是流行于我们当地的一种稀有剧种,它是在明末清初由梆子乱弹腔发展而成的。历史上,我县沙河北岸的北王村,曾有着“乱弹之乡”的美誉。这里曾走出了红遍赵州的乱弹名伶“赵州旦”,也曾培养出了侯京雨、张占房、张秀宅、张狗叉等农民喜爱的演员。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二百年过去了,这个村至今仍活跃着一个由二三十人组成的乱弹剧团,他们“拿起锄头是农民,穿上戏服是演员。”在困顿中坚守着乱弹的舞台,传承着祖辈留下的技艺,他们的“吼声”始终不改那亲切的乡音……
这天是羊年的正月初十。赵县大地上村村锣鼓响,处处闻歌声,辛苦操劳了一年的父老乡亲依然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他们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练拳术,尽情地挥洒个性,尽情地展示风采,这或许是他们释放疲劳,重新积蓄创业力量的一种方式。
北王村的舞台就搭建在村中央的一条大道上。摄制组到来时,一台《杨金凤夺印》刚刚开始,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场,挂在高空的大喇叭里也是笙笛齐鸣、唢呐声声,热热闹闹地在小村的上空回荡。台下的老老少少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看得如痴如醉,有村民见我们摄制组扛着摄像机来了,热情地与我们搭话,悄悄地告诉我们:“村里人都喜欢看乱弹,可是几十年没有像今年这样搭起高台,像模像样地唱化妆戏了”。
像模像样地唱几出这样的化妆戏肯定要花不少的钱,钱从哪里来呢?村民告诉我们,除了有限的几家企业赞助外,主要是乡亲们凑钱,有五十的,有一百的,也有三五百的,掏十块八块的也有。我们在舞台一侧一座小屋墙上看到几张大红表,剧团已经把这些出钱的张榜公布了。
乱弹初始于临清州冀鲁交界地带,清乾隆年间由顺德府流传至真定府,被称之为“北府乱弹”,艺人收徒办班传艺,使这门艺术有了较大发展。道光、同治年间,师兄弟闹矛盾,师弟另立山头,对唱腔进行改革,并到威县、聊城一带传艺,至民国年间形成所谓“东路乱弹”,而“北府乱弹”仍保持着乱弹的原汁原味,称之为“西路乱弹”,传承至今,北王村乱弹即属于北府西路乱弹。”
赵县政协编纂的《赵县历史文化精粹》对“乱弹”有如下记载:“河北乱弹与昆曲、高腔、丝弦并称本省‘昆高丝乱’四大剧种。它具有高亢、苍劲、激越的特点,加之以唢呐伴奏,更适于表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般地慷慨悲壮剧情。
北王村乱弹植根于乡野,成长在民间,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具有“风格古朴、表现粗犷、唱腔独特、音乐流畅”等特点。乐队被称为“三文四武”,所谓三文系指唢呐、七孔笛和捧笙;“四武”指鼓、锣、钹和手锣。其唱腔基本保持着清代的音调,演唱以乱弹腔为主,其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慢板、原板以及不能独立存在的大过桥板式(属过渡性板式)等十二种,属板腔体系。乱弹的男女声腔均为真声咬字而假声托腔,十分强调力度,特别是旦角唱腔,除音调较高外,假声时常带“吼”出的喉音,为乱弹的重要特征之一。乱弹腔的唱法是先摆字后托腔,待唱完最后一字时旋律立刻翻高延续托腔,紧接着是乐器(吹管乐器),演奏花过门,其过门的伴奏旋律华丽流畅,比演唱的旋律更为俏丽而富于魅力,这也是西路乱弹的特征。
今年80岁的张秀宅老人,在《杨金花夺印》戏里扮演老杨洪。他是北王村乱弹剧团里年龄最长者。早在2008年夏天,县非遗保护中心到北王村搞调查,张秀宅老人就和徒弟候庆敏为调查组联袂表演了《穆桂英搬兵》。师徒俩各自换上了剧中的行头,挥舞着刀枪上了场。那天室外温度是摄氏37度,一老一少文武带打,淋漓的热汗瞬间便浸透了戏装。感动着在场所有的人。
“我学戏师从父亲张增群,即“赵州旦”,他既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又是北王村乱弹的领军人物。父亲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如果现在仍在世,老人家已经快130岁啦。父亲幼时就爱戏,特别喜欢舞枪弄棒。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入“翠华班”学戏,拜师巨鹿人刘老头儿,攻青衣、文武花旦。他常演的剧目有《吊山》、《双凤山》、《粉妆楼》、《王怀女走雪》、《杨八姐盗刀》、《脂粉计》等。父亲聪慧过人,学戏又肯吃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小小年纪就成了名。”
张秀宅说,父亲扮相俊美,功底扎实,嗓音亮脆圆润,运腔委婉动听,每句尾音高八度吼出,高亢激越,凌宫穿云。舞台上父亲身轻如燕,潇洒飘逸,每到一地演出,村民们扶老携幼围截车辆,争瞻风采。民间流传:‘宁可三天不吃饭,也得看看赵州旦’;‘卖了锅卖了盆,也要看看张增群’。在张秀宅心目中,父亲是德艺双馨的民间艺人,十分注重戏德,热心培养后辈,对弟子莫不口授心传,把手指点。就连我和哥哥张占房都是他老人家的徒弟。民国七年(1918年),受军阀混战影响,“翠华班”解散。
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张增群挑班,“翠华班”东山再起。1937年,抗战爆发,戏班逐渐衰落,沉寂十多年。
80岁的北王村老艺人张明乱,是戏班的铜锤花脸演员,拿手戏有《杨金花夺印》、《张飞》、《南阳城》等,他曾在县里拿过表演奖。如今,他只能在剧团演出是打打杂了。据老人回忆,北王村的乱弹始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本村吴老舍组建的乱弹“翠华班”,在当时赵州辖区(辖高邑、柏乡、临城、隆尧、宁晋五县)红极一时。演出的传统剧目以演帝王将相袍带戏为主,少量家庭戏由其它剧种移植而来。经常上演剧目主要有《煤山》、《西岐州》、《銮天带》、《临潼山》、《双凤山》、《白鹿院》、《粉妆楼》、《盘肠战》、《晋阳宫》、《对金瓜》《黄飞虎反五关》、《朱洪武吊孝》、《杨金花夺印》、《李翠莲大上吊》等,从其它剧种移植过来的剧目还有《天河配》、《顶灯》、《水帘洞》、《桃花洞》、《界牌关》等。
“赵州旦” 张增群挑班的“翠华班”最兴旺时,超过百人,演出地域北到石家庄,南到邯郸,西至山西阳泉的几十个县市。这一时期与北王村“赵州旦”乱弹班齐名的主要班社有:藁城北周卦同乐会、藁城南大章周老太乱弹班、隆尧王发绪乱弹班、高邑南岩村田永奎乱弹班、获鹿南隆贵村“母老虎”乱弹班等。“赵州旦” 乱弹班曾多次与他们同台联袂演出,促进乱弹戏曲艺术交流,乱弹戏的质量亦因而得以提升。 “现在剧团只有二十几人了,而且年龄偏大。能登台的演员寥寥无几,最年轻的的候庆敏也都48岁了。想招年轻人学戏招不上,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抓钱去了,再往下就没人学戏了,北王村乱弹实在有些青黄不接。我常想,当舞台上的张秀宅老人有朝一日再也提不动手中的刀枪时,这刀枪连同他那满肚子戏本又会传给哪个呢?传唱了百年抑或更久远的“乱弹”声,难道真的将在我们这一代戛然而止?”
北王村乱弹剧团的演员像贾素蕊、候1敏等等,不少人是子承父业。他们从小学唱乱弹,打骨子里喜欢乱弹,热爱乱弹。这么多年了,已经离不开它了,更离不开乱弹剧团。所以,他们平时从事各行各业,可是,一旦剧团召唤,一旦有演出能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5、北王村乱弹植根于乡野,成长在民间,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具有“风格古朴、表现粗犷、唱腔独特、音乐流畅”等特点。
7、经常上演剧目主要有《煤山》、《西岐州》、《銮天带》、《临潼山》、《双凤山》、《白鹿院》、《粉妆楼》、《盘肠战》、《晋阳宫》、《对金瓜》《黄飞虎反五关》、《朱洪武吊孝》、《杨金花夺印》、《李翠莲大上吊》等,从其它剧种移植过来的剧目还有《天河配》、《顶灯》、《水帘洞》、《桃花洞》、《界牌关》等。
8、团长候振聚说: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才有了乱弹的延续。从而奠定了乱弹艺术雄厚的群众基础。我们应该向这些民间艺人致敬。在这里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多多关注和扶持乱弹,让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应有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