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响灯明总关情
---实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灯挎鼓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赵县,有着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千百年来,赵州人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劳动,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世代流传的精神财富。在诸多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中,最具赵县特色的莫过于“南寺庄背灯鼓”。经民间艺人传承和专业人士的挖掘整理后,已逐渐成长为该县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束奇葩。

这是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我们来到赵县东南洨河边上的南寺庄村,寻访有着300年历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背灯挎鼓”。在南寺庄村委会院里三三两两站着几个闻讯而来的背灯挎鼓队队员。“队员们把服装、鞋、鼓等家伙什儿都带来了,一会儿就好好耍一番。”背灯挎鼓艺术团的的总导演、传承人韩存瑞笑着说。

“你就在院子里等着,队员们进屋换衣服,我们可是新做的演出服,可好看了。”韩存瑞接过村民递过来的鼓槌,顺手就脱下上衣,“我一看见鼓就来精神,待会儿大鼓归我敲!”

“呦,电视台的记者都来了啊!我没迟到吧?”一个骑着大红色电动车的身“嗖”地一声拐进小广场,刚停好车子就往屋里跑。我的一位同事打趣地说:“迟到了可要罚你单独表演一番。”“没问题,敲一天晌也行!”

不一会儿,十几个女队员身穿黄色绸缎衣,头戴镶金边的头饰,脚蹬大红绒布靴子鱼贯而出。乍一看,这身装扮和一般的战鼓队没什么两样,但仔细一看,就发现她们每个人身后都缠着一根竹竿,上面吊着一盏袖珍红灯笼。身背灯笼、腰间挎鼓,这就是背灯挎鼓的由来。

咚咚锵!咚咚锵!激昂的大鼓响起,队员们跳跃着从两边聚到一起;嗨!嗨嗨!震天的号子声冲出喉咙,只觉得心情豁然开朗。队员们随着铿锵的鼓点摇摆着身体、变化着队形,红彤彤的脸上传递出喜悦之情。艺术指导张素改笑着对记者说:“日子越来越好,不愁吃不愁穿,老少爷们、大姑娘小伙子聚在一起乐呵乐呵,多好!”

“背灯挎鼓”这一民间古体乐舞表演形式,早在300年前就在南寺庄村生根发芽。最初,表演队是由一面高1米,直径1.2米的牛皮鼓和16面高约20cm、直径40cm的腰挎小鼓组成,另有背灯16盏,青铜打击乐器40副。鼓点12番独具特色,有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金龙闹海、大得胜、雀恋窝等。

“背灯挎鼓”韩存瑞告诉我们,几百年来,每逢喜庆节日,老百姓们就聚集在村子里的广场、大街挎鼓举钹起舞狂欢,声震十里。“当时灯笼里放的是蜡烛,耍到晚上还不尽兴,就把灯笼点着。火光忽闪忽闪的,喜庆的气氛就更浓了。”

1980年5月,赵县文化馆邀请省歌舞剧院的舞蹈老师,对南寺庄村背灯挎鼓进行挖掘整理,当时的演出组是由韩存瑞、韩金聚等15名青年男子组成。

通过在县文化馆内一个月的封闭训练,背灯挎鼓由过去的民间粗悍表演,加工改造成了相对细腻的舞台表演,其主要动作有三步躺、四步转、转灯等。

在村委会的库房,我们见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保存至今的牛皮鼓和旧鼓车,鼓车的鼓架上还雕刻着红五角星,呈现出那个年代的火红印迹。“随着生活的变迁,村里的男人都外出打工,没时间练鼓,如今背灯挎鼓的队员以女队员为主。别小看这些大姑娘小媳妇儿,她们承担了传承技艺的重要任务,而且乐在其中。”

近年来,背灯挎鼓队进一步扩大表演队伍,精心编排了女子挎鼓舞蹈《欢乐农家》。赵县首届“鼓王争霸赛”、河北电视台“燕赵飞歌”、河北省心连心文化下乡大型歌会、“鼓舞矿区”大型民艺表演……每到一处,南寺庄背灯挎鼓总能让观众眼前一亮,掌声雷动。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大鼓1面、挎鼓40 面、背灯40盏,青铜击打乐器80副,队员100名的宏大阵容。

“把背灯挎鼓敲得更响,走上更大的舞台是我们的愿望。”谈到今后的发展,韩存瑞说。“我们的想法很单纯,既要传承老祖宗留下的艺术,更要把它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知道背灯挎鼓,喜欢背灯挎鼓,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

加载中,请稍候......